

人物报道

WKU毕业“声” | 陈柯:美妆职场、商赛秀场……皆是我主场!
在资生堂、欧莱雅、京东等国际品牌的实习中,她深耕市场营销与渠道运营,用数据分析和策略思维助力品牌成长;在校园里,她策划商赛、组织宣讲,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一次次交出亮眼成绩单。她就是市场营销专业2025届毕业生陈柯。多次获得院长奖学金、全国统计建模大赛奖项及省级营销竞赛荣誉……当扎实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不期而遇,她在商赛和实习中体验多样的人生。Wenzhou-Kean University Graduate2025届毕业生:陈柯专业:市场营销(国际方向)毕业去向:华盛顿大学01|Q&A|你最初是出于怎样的契机选择了市场营销方向?是兴趣所驱,还是某个具体经历坚定了你的职业选择?选择这个专业一是出于兴趣,二是我认为这是我所擅长的方向。相较于单纯的学习理论知识,我更喜欢强实践性的学科。大一入学后,我仔细研究了商学院所有专业的四年计划,发现市场营销的专业课程有很多小组实践项目,比如拍产品盲测视频进行产品调查等,课程设置让我很感兴趣。市场营销的内容其实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也喜欢将“营销思维”带入生活,比如购物时我很喜欢做攻略,会关注特点特性不同的产品之间的区别、品牌使用的营销方法等等。从我个人出发,较好的沟通能力、灵活的思维以及多线任务推进能力,这些个人的长处,都与市场营销所需要的专业特性比较匹配。得以于温肯的自由转专业政策,我坚定地选择了市场营销作为我四年的发展方向。02|Q&A|你曾参加“鲨鱼坦克”创意挑战赛,与美肯学生同台竞技。在这段经历中,你最大的收获和挑战是什么?在两位商学院市场营销教授Dr. Candy Lim Chiu和Dr. Han-Chiang Ho的指导下,我和我的搭档选择了《学生作为高校循环经济的共同创造者》这个研究课题。在我们看来,学生是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只有立足于学生,让身边的同学切身参与,形成与大学间的价值共创循环,才能扩大影响力,助力大学实现可持续化发展。凭借系统性的研究构想以及完善的研究方法,我们打动了评委团队,最终获得了比赛大奖。当时面临最大的挑战是比赛的时间周期极为紧凑,备战的时间不断压缩,演讲内容、呈现形式以及问题答辩都需要不断打磨,同时还兼顾校内课程安排。Dr. Candy和Dr. Ho以及周晨格学姐是我们的强大后盾。他们日夜兼程地协助我们修改PPT、演讲稿,陪我们从早到晚反复演练。没有他们的支持绝不会有我们的成功。参与“鲨鱼坦克”挑战赛并获一等奖03|Q&A|在世界500强及行业领先公司的实习经历中,哪一段经历对你影响最为深远?期间是否有令你印象深刻的故事?对我影响最深的当属在优时颜的市场推广实习经历。作为我在美妆护肤领域的首份专业性实习,这段经历让我完成了从“短视频消费者”到“内容营销操盘者”的角色蜕变。筛选与产品调性高度契合的博主,打磨创意视频脚本,审核与优化视频内容,上线发布运营,舆情监测管理,精准投流推广……在社交媒体内容营销主导的行业环境中,这份实习让我接触到几乎涵盖社媒营销全流程的工作内容,不仅让我对营销工作的底层逻辑有了立体认知,更在职业方向上为我锚定了清晰的发展坐标。CPB实习留念04|Q&A|许多同学在面对“找实习”或“做项目”时会感到焦虑,也不清楚该从何着手。对此你有什么建议吗?我的建议是不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焦虑上。无论如何先行动起来,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并改进。要多尝试,多请教有经验的学长学姐和老师,多利用好身边的资源。以“找实习”为例,为了一份实习工作投上百份简历的人不在少数,不要因初次尝试失败就焦虑放弃,但也要避免盲目投递。如果坚持投递简历却了无音信,那么很可能问题就出现在简历上。这时则需要花时间认真优化简历,寻求他人帮助指出简历中的不足,改进后再重新投递。此外,现在互联网上求职信息、简历模板或者面试面经等资源都很丰富,要利用好线上资源。无论是“找实习”或是“做项目”,只要坚持行动、持续改进,最终定会收获理想的结果。在资生堂集团实习05|Q&A|作为商学院学生顾问委员会主席,你肩负着连接学生与学院的责任。作为学生领袖,你发挥了哪些作用?你如何定义“领导力”这一词?我很荣幸可以成为学生顾问委员会的一员。大学四年间,我协助商学院完成了多项工作,无论是彭博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学校开放日的学院摊位咨询,还是协助商学院完成AACSB的认证,每一项工作都让我深刻体会到自己与商学院的紧密联结,更让我在搭建学生与学院沟通桥梁的过程中,切实履行责任,发挥积极作用。作为商学院学生顾问委员会主席在新生见面会发言“领导力”对我而言,更多是一种责任与担当。作为学生顾问委员会主席,领导力体现在合理分配团队工作,让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发挥专长,带领团队成员高效完成任务的同时,倾听不同声音,将零散的想法汇聚成有价值的建议,协调各方资源解决问题。领导力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带领团队共同前行的能力。06|Q&A|在多线并行、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中,当陷入迷茫时,你是如何调节压力、坚持下来的?回顾我大学的经历,我是一个总能“否极泰来”的人,做很多事情,常常是失败了很多次,到最后会迎来意想不到的突破。当忙碌于很多事情却没有收到正向反馈的时候,确实会陷入自我怀疑,这个时候我会及时复盘自己的完成情况,排查是否存在疏漏,如果发现有问题就改正。但如果已经在能力范围内付出了一百分的努力,我就会调整心态,不过度苛责自己,保持积极乐观的状态。完成本身就是一种成功,至于最终的结果,再多坚持一点点,总会迎来转机。07|Q&A|回望大学四年,有没有哪个“高光时刻”或“转折瞬间”,让你至今记忆犹新?我印象最深的项目是去年举办的“卓诗尼x蘑菇家族营销比赛”。作为整个项目的总负责人,我带领仅8人的学生团队,成功举办了一场融合短视频、图文、海报创作以及走秀等环节的特色商赛。从最初的提案构想到落地执行,我们完成了赛事宣传、赛制设定、工作坊分享、参赛选手管理、秀场设计搭建、表演活动安排等一系列工作。第一次独立策划商赛,第一次主持活动,第一次设计走秀……直到最后,我们成功举办了这场包含五个赛道、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商赛。一个小团队竟然真的把所有的构想都变成了现实。这更让我相信,只要有想法、肯坚持,终有一天能让梦想开花结果。作为总负责人策划“卓诗尼x蘑菇家族营销比赛”愿即将启程前往华盛顿大学的陈柯始终保持冲劲和热忱在忙碌中收获成长凡事竭尽全力、不留遗憾带着坚定的信念一往无前地走下去!来源 | 商学院一审 | 尚蕊二审 | 王舒三审 | 吕卓环责编 | 传播与公共关系部
2025年07月15日

校友“汇”|赵海懿:从温肯到新国大的她,坚持用“主人翁意识”做科研
在科研的道路上,每一个坚定前行的身影背后,都有日积月累的努力与积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温州肯恩大学2023届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赵海懿,了解她如何从温肯起步,在完成新加坡国立大学硕士阶段的学习后,成功被该校生物科学哲学博士项目录取,并于今年8月正式开启新的科研旅程。姓名:赵海懿本科:温州肯恩大学 生物科学硕士:新加坡国立大学 生物技术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 生物科学扎实积累:在温肯打下科研基本功赵海懿始终认为,能够顺利衔接博士项目,得益于在温肯打下的科研基础。正是那段看似平凡的本科时光,成为学术旅程的关键起点。在温州肯恩大学的四年,她形容自己过得“充实而难忘”。温肯的生物科学专业采用小班教学与导师制培养,每一位学生都有专属的学术指导老师,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也为她创造了深度参与科研的机会。她特别提到"Independent Research in Biology"(独立科研项目)和"Cell Physiology"(细胞生理学)两门课程,不仅让她掌握了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科研报告撰写等科研基本功,也帮助她明确了未来深入探索的研究方向。通过主动参与科研、利用学校资源、优化学习节奏,她在本科阶段积累了丰富的实验经验,也培养了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科毕业时,赵海懿以3.798的高绩点完成学业。在回顾硕士申请的经历时,她坦言,GPA的确在初筛中起到关键作用,但能否真正被导师选中,科研背景、学习能力与项目匹配程度才是决定性的因素。在温肯期间的科研积累,也是她接连斩获新加坡国立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哥本哈根大学等名校录取通知书的秘诀。在综合考量课程内容、研究资源和职业发展潜力后,她选择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继续深造。科研升级:从温肯起步,走向科研实战进入硕士阶段后,赵海懿更清晰地意识到,科研训练已经从“课堂中的学术练习”转向“现实中的实践探索”。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课程设置兼具系统性与开放度,为她提供了进入科研团队、亲身参与真实课题的机会,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磨炼专业技能与研究思维,也促使她更早思考自己的研究兴趣与未来方向。温肯全英文的授课环境也让她在科研文献阅读、学术表达方面建立起扎实的基础。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继续深造时,她并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在已有的经验上进一步拓展深度与广度。正因如此,她才能在硕士期间更从容地开展研究,在团队中快速找到自己的定位,并进一步明确了博士申请的方向。迈向博士:科研深度与能力拓展并重为了更好地申请博士项目,她在硕士阶段刻意加强了两方面能力:一是独立思考与批判性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高效的时间管理与多任务统筹的能力。她认为,博士阶段更需要一种“学术主人翁意识”,导师不仅看重你能否完成任务,更在意你是否真正理解研究背后的逻辑,是否有能力自己提出问题并持续推进研究。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赵海懿希望博士毕业后能继续在高校从事博士后研究,进一步积累独立科研与团队管理经验。 待时机成熟后,她希望进入生物技术行业,将科研成果真正落地应用,带领团队创造更多具有社会价值的创新项目。“不要因为反复枯燥的实验或一时不顺的结果,而逐渐磨灭自己的兴趣与热情。尝试去享受科研的过程,而非单纯执着于结果,让这个过程本身成为你前进的动力,最终你一定能在科研的道路上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与成长。”——赵海懿文字 | 张锦文图片 | 受访者提供一审| 陈慧二审 | 项温蔚三审 | 吕卓环责编 | 传播与公共关系部
2025年07月15日

WKU毕业“声” | 马婧妤:以温肯为卷,让青春绽放最亮的光
当最后一缕暮色漫过学生学习与活动中心,图书馆的灯光依旧温柔如初。回首在温肯的四年时光,马婧妤步履铿锵,从初入校园的青春探索者,逐渐成长为卓越引领者。她不仅担任学生会主席,还是Psi Chi中国首个分会主席。在奔赴梦想的旅途中,她稳稳地写下了属于温肯人的独特注脚。如今,摘得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CI)全额直博奖学金的她,以“修身治学,兼济社群”为青春座右铭,以担当与热忱为墨,绘就了一幅“自强不息、兼济天下”的青春画卷,向着更广阔的世界前行。2025届毕业生:马婧妤专业:心理学毕业去向: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全奖直博)在温肯,收获一个更大的世界“温肯独特的中美合作办学模式和全英文授课环境,以及高度灵活的转专业政策,是我成长的重要元素。”马婧妤表示,温肯倡导的通识教育理念,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和思维碰撞,使她在学习期间不仅拓宽了国际视野,更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温肯,全球化的师资力量与中英双语教学体系让她深刻体会到“走向世界”的真正意义。“每一位教授都是一扇打开世界的窗,每一次课堂都是一次思维的旅行,天马行空的创意总能找到懂你的人支持。”正是这份自由、包容与国际视野,为她后续申请世界名校奠定了坚实基础。她始终相信,UCI的全额直博offer,不是终点,而是从温肯启航、奔赴更辽阔天地的崭新起点。在温肯,遇见更坚定的自己在温肯,科研已经成为每位本科生的“必修课”,马婧妤也不例外。在本科四年中,她共参与了五段科研项目,涵盖跨文化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学应用等多个领域。马婧妤的科研起点是大二加入Alexander English教授的跨文化适应研究组,参与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合作的纵向研究,聚焦“大学生跨地域迁移中心理适应轨迹及个人成长主动性的变化”。她不仅系统掌握了问卷设计、数据清理与信效度检验、潜增长模型应用,还学会了使用R语言进行数据可视化。最终,她将成果在2024年国际跨文化心理学会(IACCP)巴厘岛会议上发表。她感慨:“这段长期数据收集的历程教会我,科研不仅是追求结果,更是勇于自我突破的过程。”2024年,马婧妤迎来学术能力的飞跃。她与团队成员合作开展的“朋辈辅导教学法对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干预研究”,成果被Springer Nature旗下SSCI期刊《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接收,并入选2025年高等教育教学法会议,进一步提升她了在教育心理领域的研究实力。她还担任科研助理,参与由Eva Marie Gacasan博士主持的“心理素养作为工作整合学习与职业决策自我效感之间关系的中介:对中国心理学本科课程增强的启示”项目。该项目聚焦中国高校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评估,并于2024年获得浙江省“十四五”本科教学改革项目资助。此外,马婧妤参与了由李倩教授指导的“双减政策下教师角色负荷对动机耗损的影响”研究。该课题基于中国中小学教师的实地调查,深入探讨了角色模糊与角色过载对教师心理压力和职业倦怠的双中介机制。“Dream big, and you’ll make it(敢于梦想,一切终将实现)”。在科研的道路上,马婧妤始终铭记Amrita Kuar教授的鼓励,坚定自己科研梦想。在温肯,成为照亮他人的一束光除了学术研究,马婧妤积极投身校园社团与学术组织建设。作为学生会主席和Psi Chi中国首个分会主席,她统筹并组织多场学术活动和经验分享会,极大促进了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科研参与与学术氛围营造。同时,她创办心理学青年领导力发展项目(Psychology Mentorship Club)并担任该项目主席,致力于为校内低年级学生搭建与学长学姐交流的平台,推动知识共享与学术指导。身为第十一届世界大学生领袖研讨会(USLS)温肯代表,她与来自全球的青年学子共赴“Kindness Day”,在跨文化交流中讲述温肯故事,展示中国青年的风采。“站上那个舞台的瞬间,我明白了,原来温肯赋予我们的,不只是语言能力和国际视野,更是代表一群人走向世界的底气。”关于未来,马婧妤希望能在心理学科研领域持续深耕,立志成为高校教师和心理学教授,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心理学理论在教育、社会和企业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同时,她对人力资源咨询及工业组织心理学领域抱有浓厚兴趣,期待在跨学科融合背景下拓展职业道路,为促进组织发展和员工心理健康贡献力量。来源 | 人文学院 WKU团委文稿编辑 | 项温蔚一审 | 侯倩雅二审 | 王舒三审 | 吕卓环责编 | 传播与公共关系部
2025年07月01日
教师与科研人员

师说 | 研水而乐水,温肯教师金正彬的“智”水情缘
2024-12-11

原来,穿山甲背的是一个“小药箱”,温肯朱绍和教授团队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2024-11-11

与真菌“交朋友”,17年来他始终坚持这件事
2023-10-20
学生故事

校企携手育英才!温州肯恩大学与得邦照明联合设计成果亮眼
2025-07-18

温州肯恩大学师生代表赴泰国曼谷参加第十二届世界大学生领袖研讨会
2024-08-13

音乐会友,和温肯首个管弦乐团见个面吧!
2024-05-15
行政和职员

温肯师生走进泰顺库村,在非遗文化中架起中外交流桥梁
2025-05-28

市两会进行时!来听听温肯政协委员带去的“好声音”
2025-01-21

温暖不散,感谢每一个“你”的陪伴
2024-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