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报道

WKU毕业“声” | 沈子添:坚持 “真实设计” 的他如何赢得全球艺术名校Top 3的集体偏爱?
“为山区孩子改造阅读空间时,我发现设计的价值不是图纸上的线条,而是希望点亮孩子们眼里的光……”沈子添这个心怀温厚的男孩用四年时间完成了从“学生”到“社会设计践行者”的蜕变他积极参与乡村教育空间改造项目带领团队在48小时设计竞赛中运用AI工具快速迭代方案拿下伦敦大学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等9所全球顶尖大学的录取通知累计获得约97万元人民币奖学金其中,还包括艺术与设计领域排名前三的皇家艺术学院、伦敦艺术大学和帕森斯艺术学院。温州肯恩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沈子添专业:环境设计生源地:浙江宁波初心与沉淀 用热爱支撑专业成长幼时,东方卫视的著名房屋改造节目《梦想改造家》在沈子添的心中埋下了“成为设计师”的种子。节目里,日本设计师青山周平精妙的空间叙事风格,本间贵史 “以人为本” 的设计理念,都深深触动了沈子添。这时的他第一次意识到:设计不只是美学表达,更是改善生活、传递情感的手段。怀揣着对设计的热爱,沈子添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毅然选择了温肯的环境设计专业。凭借高效学习习惯,他在大一时便斩获了院长一等奖学金。在专业课程学习中,他坚持制定详细的时间表,确保“设计项目”和“理论学习”两手抓。课堂上,沈子添会特别捕捉教授强调的考试重点,积极参与互动讨论,用思维导图等记录关键内容。课后,他会及时复盘当日所学,避免考试前才临时抱佛脚。而他的课余时间则全部倾注于在实践,淬炼自己设计能力。实践与探索 在真实项目中锤炼能力专注于专业提升的他,没有像大多数同学那样广泛参与学生组织,而是一心扑在了能够沉淀专业能力的实践项目与独立创作。他的学习与创作,始终围绕“真实表达”与“人文关怀”展开。参与“希望小学阅读空间改造计划”项目2023年至2024年间,沈子添参与了建筑与设计学院和一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发起的“希望小学阅读空间改造计划”项目。这段经历对他而言意义非凡。那时,沈子添随团队前往温州泰顺山区实地调研,计划为当地小学量身定制阅读空间。与团队成员进行项目汇报作为团队代表,他向评委和合作方介绍了团队的设计理念、功能布局以及与用户需求之间的关联。此外,他还负责了视觉设计与项目报告的撰写和项目汇报演讲。沈子添说,整个项目让他切身体会到将设计用来服务社会、改善教育环境的力量。参与“MGC & Topbright设计竞赛”(让我们冲呀×奥光动漫校园竞赛)2024年5月,他还参与了“MGC & Topbright设计竞赛”(让我们冲呀×奥光动漫校园竞赛)——一场限时三天、跨专业协作的挑战。比赛中,沈子添再次担任团队负责人,带领六位成员顺利完成了整个项目。他不仅统筹整体视觉设计与版式排布,还深度参与了AI图像的生成与调整工作。团队利用 Midjourney 与 Stable Diffusion 等AI工具,高效地生成概念图与情绪板,并通过后期处理确保视觉风格的统一与表达力的完整。沈子添主导整体视觉呈现,并在最终汇报环节用英文向评委阐述项目的创意逻辑与设计亮点。“一个优秀的设计成果,离不开清晰的分工与高效的协作。”沈子添提到,在合作中传播学专业的同学负责演讲表达,而产品设计专业的同学则特别注重方案的落地性与实用性,不同专业的同学在概念表达与细节把控上提出建议,最终呈现出满意的设计作品。转向与未来 用影像与交互讲述真实的故事在专业学习与实践过程中,沈子添逐渐明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多媒体叙事、交互体验和技术与艺术融合。相比传统室内设计,他更希望通过影像、装置和互动体验,去表达情感、讲述故事、回应社会议题。临近毕业,已经有伦敦大学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等9所全球顶尖大学向他抛出橄榄枝。值得一提的是,在艺术与设计领域排名前三的皇家艺术学院、伦敦艺术大学和帕森斯艺术学院,也都被他收入囊中,累计获得约97万元人民币奖学金。在申请过程中,他不迎合传统模板,而是坚持“做自己”,从真实经历中提炼创作主题,并主动联系申请院校的在读学生、深入研究院校课程与审美偏好,为每一份申请做足准备。沈子添的部分作品展示申请时,他主攻数字媒体与信息体验设计方向,创作了一套具有人文关怀与社会意识的作品集。作品集内收录了四个项目,涉及VR交互、多媒体叙事、空间可视化等前沿方向。“我的每个设计项目都源于对现实问题的亲身感知与深度思考。”相较于其他申请者,沈子添的作品风格鲜明——他将个人经历与敏锐的社会观察相结合,聚焦考试焦虑、未来健康焦虑、东亚家庭关系、少数群体关怀等多元议题,希望通过设计引发观众的共鸣,激发大众对于心理健康、文化背景与社会结构等议题的讨论与反思。致学弟学妹 听从内心的声音谈及未来,沈子添希望在持续创作与探索中寻找自己的人生答案。他期待通过影像装置、互动体验等媒介,与博物馆、社会机构等开展合作,以设计为纽带,凝聚社会共识、回应时代议题,让人文关怀在设计中自然流淌。对于正处在迷茫期的学弟学妹们,沈子添想说:“大学四年是探索自我、试错成长的黄金时期,不必过早为自己设定框架,先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他鼓励大家保持好奇心与开放性,摆脱外界定义的模板,专注于对自我认知的深化。专业成绩排名第一的他,提醒想要继续深造的同学们:“高GPA至关重要,它能为你敲开更多机会的大门!”正如沈子添始终信奉的“Follow your inner voice”,他坚信,人生路上布满了无数分叉口,只有听从内心的声音,才能找到那条值得坚定走下去的道路,从而创作出真正触动心灵的作品。文字|金辰文稿编辑|朱智涵 尚蕊一审|潘瑶二审|王舒三审|吕卓环责编|传播与公共关系部
2025年04月30日

国奖风采(下篇)|当“金融极客”遇见“心灵探索者”
在温肯的校园里,拼搏与梦想的旋律激昂奏响。今年,四位学子成功斩获国家奖学金,用奋斗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本期,让我们聚焦另外两位国奖获得者的精彩故事:金融专业的吴浩然以出色的学术经历和国际化视野被耶鲁大学录取;心理学专业的刘加一从生物成功转型心理,以专业第一的成绩和丰富的学术实践,深耕教育心理学领域。无论是吴浩然在数据科学领域的锐意进取,还是刘加一在心理学领域的执着探索,他们都印证了一点——真正的优秀,源于对热爱的坚持与对边界的不断突破。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这段充满挑战与成长的大学时光。吴浩然专业:金融学生源地:浙江 绍兴从温肯到耶鲁,未来就在我脚下WKU GRADUATE校级、省级、国家级级奖学金获得者,学术论文作者,学术朋辈导师,金融社社长......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之一,金融专业的吴浩然的大学四年丰富且出彩。01专心科研,踏实走好每步是关键谈及大学四年的成长进步,一定离不开吴浩然对于专业的深入钻研。大学四年,他参与联合撰写的政治金融领域文章相继被British Accounting Review Annual Conference和Southwestern Finance Association(SWFA) Annual Meeting等金融领域顶尖学术会议接收。特别是参加SWFA第63届年会的经历,让他收获良多。“这次会议采用的是典型的 presentation-discussion-Q&A 模式,既要求参与者以严谨逻辑呈现自己的研究成果,也要求在讨论他人研究时具备扎实的学术素养与批判性思维。”当时,吴浩然担任了一位已在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过多篇文章的学者的discussant。为了能给出有深度、有价值的反馈,吴浩然不仅仔细研读了对方的论文,还花费大量时间检索该领域的前沿文献、系统梳理相关研究脉络,并结合作者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问题与改进建议。“这一过程极大锻炼了我对学术逻辑的把握能力,也让我站在更高的视角反思自己的研究工作。”吴浩然说。吴浩然提到,当时自己汇报的时候,美国肯恩大学的三位教授专门来到现场聆听并给予建议与鼓励。“在与学界前辈同行的交流中,我不仅获得了专业反馈,也对未来的学术方向、研究思维和职业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说。02教学相长,辈道并行2023 年,吴浩然前往美国肯恩大学交换学习。成绩优异的他申请成为了美肯的一位朋辈导师,为美肯的同学们进行课业辅导。“学习不应该是一个孤军奋战的过程。作为tutor,我希望营造一个更积极、互助的学习氛围,这也正是我选择加入这个团队的初衷。”他说。在授人以渔的过程中,吴浩然也无形中成为了那个受以渔者。在辅导过程中,他的英语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除了知识分享,他也从不吝啬将自己的学习秘诀倾情相授。比起课前花大量时间预习,吴浩然更注重课堂的效率。“如果有当场没听懂的内容,我会在课后尽快请教教授,及时补上短板,到考前我再集中时间进行复习。这种方式虽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精细化管理;,但它更适合我当前的学习节奏,也能让我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学习效率最大化。”他说。从课内到课外,吴浩然也抓住机会将理论付诸实践。去年暑假期间,吴浩然加入加拿大一家科技公司实习,担任商业分析师。在一个围绕供应链与运营优化的数据分析项目中,他负责包括整理与分析与企业运营效率相关的数据,并将分析结果用于支持公司的战略决策。“工作中,我与团队一起利用多种工具对数据进行了处理与可视化,帮助内部团队更直观地理解业务趋势。”吴浩然坦言,这段经历对他的专业发展帮助非常大,不仅锻炼了他从原始数据提取信息、建立指标体系、进行策略分析的能力,也帮助他明确未来职业的发现象,从事数据驱动型工作,无论是在金融、科技,还是更广义的运营优化领域。如今,站在毕业的路口,吴浩然已经收到来自耶鲁大学在内的众多名校 offer。“我申请的研究生方向主要集中在统计学、数据科学和金融工程这几个领域,因为我一直对数据驱动的决策与建模非常感兴趣。”吴浩然最终选择了耶鲁大学的生物统计作为自己接下来的学术阶段。他希望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系统提升自己在大规模数据处理、建模优化和预测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尤其在健康数据、用户行为数据与多模态信息融合等方向建立更强的能力基础。畅想未来,吴浩然有自己的明确目标,他希望能在Google Health、Microsoft Research 或 AWS Health 等科技公司担任数据科学家,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情感分析和预测建模等方法,推动健康数据分析与智能系统的开发。刘加一专业:心理学生源地:浙江 杭州以热爱为桨,在多元领域扬帆起航WKU GRADUATE心理学专业刘加一是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之一。这位GPA高达3.981、位列心理学专业第一的女孩,用自己超强的学习能力和决心,在大学四年里,绘就了许多个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01转换跑道,从迷茫到笃定初入温肯,刘加一选择的是生物专业,却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对物理化学等课程并不擅长。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心理学,并被其深深吸引:“我把商科人文学院所有的专业课全部了解过一遍后,发现我真的很喜欢心理学的课程,才毅然做出转专业的决定”。面对心理学复杂的理论,她逐渐摸索出一套高效的学习方法,那就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将心理学的理论运用于心理学课程学习。“教育心理学让我理解从学生的角色出发,可以运用哪些理论来快速掌握知识点;认知心理学帮助我明白我在学习过程中正处于哪个认知阶段,让我在茫茫学海中有了‘北斗定位’!”在谈及心理学这一学科时,她坦言,心理学是一门文理兼备的学科,内容涵盖广泛且细致,但只要将其中的知识在学习生活中实践,就会有不小的成效。“心理学学习帮助我建立起一套很清晰的学习逻辑框架,不论是什么专业的学生,只要学会运用这个框架,就一定能够取得不小的进步”。02研学相长,课外躬耕亦是功大学学习并非只在课堂,课余刘加一积极参与科研、助教和朋辈导师项目。作为一名本科生,她大二时期就在在巴塞罗那的一场国际会议发表了自己参与撰写的论文。但这一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多次被教授否决选题,但刘加一也逐渐琢磨出了一套自己的对策:“准备十个,否掉八个,剩下两个,打磨一个”。这16个字口诀也成为她科研路上的“法则”。对于如何找准选题,她也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别人做的研究,我们完全可以把它放到我们的环境再复现一遍,很可能得到不一样的答案”。除了科研,她担任学术朋辈导师,辅导时间累计达125小时。而作为Dr. Youlim Kim的课程助教,她曾独立教授PSY1000的“Learning”章节。面对50人的大班授课,她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力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当时设计了很多课堂活动,用引导式的方法引起大家的兴趣”。她还结合自身学习生活经历,用生动的例子讲解抽象的理论,获得了学生的积极反馈。03不止步于书本,实践中提升自我学习之外,刘加一也积极投身课外实践与志愿服务。她曾担任科技科研协会主席,策划了“第一届科技家乡文化之旅”活动。同时,她还是温肯第一位女性台球社社长,她通过修改规则,推广趣味比赛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进这一项运动。此外,她还积极参加支教志愿活动、主持温肯大讲堂Global Lecture Series和联合国亚太气候骇客松活动等等……这些独特的经历都让她积累了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公益活动的经验和能力。去年,她曾作为个体咨询师,在康宁医院成瘾病区实习,学习心理咨询的伦理道德和专业技能。她认识到:“想把心理咨询做好远比看起来难,必须有非常强的专业道德”。对于未来,刘加一有着清晰的规划。未来,她希望成为一名校园心理学家。“我现在感兴趣的的两个细分领域是教育心理学和学校咨询师”,她希望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在教育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文字 | 刘佳怡 王凯鑫文稿编辑 | 王舒图片 | 受访者提供一审 | 尚蕊二审 | 王舒三审 | 吕卓环责编 | 传播与公关关系部
2025年04月16日

国奖风采(上篇)|当“接地气”设计师遇上“满分”教育者
在温肯的校园里,拼搏与梦想的旋律激昂奏响。今年,四位学子成功斩获国家奖学金,用奋斗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本期,让我们先走近其中两位追梦者:产品设计专业的屠萱萱,从初入校园的懵懂新生,到如今专业排名第一的佼佼者,她正以独特的设计理念在专业领域崭露头角;教育专业的康睿,凭借近乎满分的GPA和扎实的实践能力,在教育之路上稳步前行。她们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温肯学子的风采——或以创新设计点亮生活,或以教育热忱浇灌理想。虽然领域迥异,但她们都印证了同一个道理:卓越从不是偶然,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与突破。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聆听她们的故事,感受这段充满挑战与成长的大学时光。屠萱萱专业:产品设计生源地:浙江 绍兴专业排名第一的她,要做接地气的设计师从入学成绩相对靠后到专业排名第一,大学四年,产品设计专业的屠萱萱一步一脚印,稳扎稳打,先后将浙江省政府奖学金、院长奖学金、海外奖学金以及国家奖学金等重大奖项收入囊中。笑称不是“天赋型选手”的她,凭着一股拼劲,在短短几年内,用汗水与勤奋浇灌出属于自己的绚烂之花。、01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屠萱萱总把 “要做到极致” 这句话挂在嘴边。也正是凭借着这股子拼劲,她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设计作品 —— 把工业废料粉煤灰成功转化为环保产品。在确定毕业设计方向之际,屠萱萱留意到我国对煤炭资源存在高度依赖的现状。经过大量资料的查阅,她毅然决定挑战 “粉煤灰升级再造” 这一较为冷门的课题。做出这个选择,意味着她要同时涉足并攻克材料科学、经济学、电子工程这三个此前全然陌生的领域 。粉煤灰The Shell由于缺乏相关专业背景,屠萱萱便一头扎进图书馆,开启自学跨专业知识的征程。她先后研读了数十篇生物、化学领域的英文文献,成功攻克了诸如粉煤灰转化率、化学方程式推导等一系列关乎项目可行性的难题。不仅如此,为使产品外观达到近乎无可挑剔的标准,屠萱萱主动自学不同电子元件的运用及搭配技巧,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实现了产品的可视化呈现。“原本我以为完成产品可视化就万事大吉了,可转念一想,还得论证再造粉煤灰在经济层面具备可持续性,没办法,我又一头扎进经济分析论文的资料堆里了。”屠萱萱笑着回忆道 。02 思想交锋,火花丛生2023年秋季学期,屠萱萱前往美国肯恩大学开展交换学习。这段难得的经历,使她深切体悟到中美两国在设计理念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以往在课堂学习时,我通常较为关注作品蕴含的深层意义,可到了美国后我发现,教授们更为看重作品的实用性与商业价值。” ▲ 在美期间设计的宠物玩具在美国交换期间,屠萱萱参与了一个与美国宠物玩具制造商 Benebone 公司合作的商业项目。她精心设计出一款结合了慢食碗与漏食玩具功能的宠物玩具。该玩具特别之处在于采用不倒翁结构,能通过漏食的方式与狗狗进行趣味互动。然而,在众多设计方案里,一个由同学设计、由三棱锥和长方体组合而成的简约作品,凭借其成本低廉且便于大规模生产的突出特性,最终获得公司的青睐。这段宝贵经历让屠萱萱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在商业思维上的不足。她感叹道:“真正要推向市场的产品,相较于作业设计的产品,需要考虑的因素截然不同。” 屠萱萱还表示,期望未来能够踊跃参与更多商业项目,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 。▲ 生理期互助盒Period Box回到温肯后,屠萱萱开始思索怎样让自己的设计更贴合实际需求,更 “接地气”。为此,她精心设计出一款 Period Box(生理期互助盒),旨在助力女性精准追踪自身经期。Period Box 是一款极具创新性的卫生巾盒,它能够依据使用者抽取卫生巾后盒体产生的重量变化,自动记录整个经期过程。在屠萱萱不遗余力地推动下,这款产品在她所在的建筑与设计学院得以成功推广并投入使用。而且,她十分重视使用者的反馈,基于这些反馈,持续对产品进行升级与优化,力求让产品性能更加完善 。 03 课中求知,课外践行课业之余,屠萱萱积极投身于中文辩论社、学生媒体与设计中心、学院助理团队等各类学生组织与社团,在多个领域充分施展自己的设计才能。作为学院学生助理,屠萱萱获得了更多与教授交流作品的机会,借此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不仅如此,她还参与到温肯学子的创业项目中,在实践过程中努力学习如何与甲方进行有效沟通,进而制作出令甲方满意的作品。回顾四年大学生活,屠萱萱直言,丰富的实习经历、参与设计赛事的历程以及优异的学习绩点,三者同样关键。“积极投身课外活动,充实个人履历,让大学生活过得更加精彩,如此才能在申研时更具优势。” 临近毕业的屠萱萱,将这一贴心建议留给了学弟学妹们。“想” 都是问题,“做” 才有答案。屠萱萱感慨道:“希望我们都能为自己确立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宁可在尝试中犯错,也不能因畏惧而退缩,唯有如此,才不会留下遗憾。”康睿专业:英语生源地:河南从温肯出发,追逐我的教育梦就读大四英语专业的康睿,凭借在校期间的优异表现,荣获2025年度 “国家奖学金”。“国奖” 对她而言,不仅是一项意义非凡的荣誉,更是对她四年来持之以恒努力的高度肯定。01 拒做“小镇做题家”来自河南的康睿,从大一开始便清晰确立了毕业后出国读研深造的目标。在了解到GPA等标化成绩是申研最为关键的一项考察指标后,她在学业上丝毫不敢懈怠。大学四年里,她始终勤奋刻苦,最终 GPA 近乎满分,为自己的本科学习交上了一份堪称 “满分” 的答卷。立志投身教育事业的康睿,目前已成功收到来自英国 “G5” 院校之一的伦敦大学学院的教育学硕士录取 offer。不久后,她将奔赴伦敦继续深造,追逐自己的教育梦想。满分绩点的背后,是康睿夜以继日、孜孜不倦的辛勤付出,但她的大学生活同样不乏五彩斑斓的青春色彩。在学术上维持高水准的同时,为了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丰富,她踊跃参与各类校内活动。学校团委成员、书院导生、学术朋辈导师……这些不同角色,都是她在温肯校园里的别样分身。大学四年间,康睿经历过疫情笼罩下的温肯校园。作为团委成员,她将 “党员冲在第一线” 的精神牢记心间。彼时已是入党积极分子的她,主动扛起了每天清晨 6 点为同学们采集核酸的重任。她把这段日子称作 “大学最辛苦的一段时间”。然而,也正是这段经历,让康睿对 “党员” 这一身份所承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了更为深刻的领悟。2023 年 6 月,康睿凭借出色表现,荣获 “优秀 RA” 的荣誉称号 。02 做知识的“实践者”和“传递者”当被问及四年本科学习生活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一门课时,康睿给出的答案是一门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EMSE3421 。EMSE3421是一门实习课程,康睿面临的挑战是在温州当地小学给小学生授课。从书本知识走向真实课堂,这对她而言是个不小的难题:那些活泼好动、坐不住的孩子们,究竟怎样才能把知识有效地传授给他们呢?经过几堂课的细致观察,康睿发现三、四年级的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于是,她调整教学策略,每堂课只讲解15分钟的重点知识,剩余时间则通过开展游戏活动,来提升同学们的课堂参与度,巩固所学内容。▲ 实习课堂寓教于乐通过持续的反思与教学方法的优化,康睿成功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在这一过程中,她逐渐明确了自己的学术兴趣,决定将教育学作为未来深造的专业方向,并立志成为一名教育领域的领导者。受到这门课程的激励,康睿进一步探寻改进教学与实践教育的更多可能性。自2023年10月起,她开始担任学校的学术朋辈导师,截至目前,已助力超过40名温肯在校同学提升了学业成绩 。基于丰富的实践经验,康睿深入钻研教育相关领域,精心总结挖掘研究成果。目前,康睿已基本完成三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创作的研究性论文,接下来,她计划将向国际知名期刊投稿。▲实习期间的课堂临近毕业季,康睿也大方分享了自己下一阶段的规划与愿景。前往英国读研期间,她期望深入探究针对不同群体的教学方法,包括婴幼儿、初高中学生以及成人学生群体。未来,她渴望投身于像温肯这样的中外合作大学或者国际性教育机构,凭借自己所学,助力更多中国学子登上世界舞台 。文字 | 金琪轩 周楚尧图片 | 受访者提供一审 | 项温蔚二审 | 尚蕊三审 | 吕卓环责编 | 传播与公关关系部
2025年04月02日
教师与科研人员

师说 | 研水而乐水,温肯教师金正彬的“智”水情缘
2024-12-11

原来,穿山甲背的是一个“小药箱”,温肯朱绍和教授团队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2024-11-11

与真菌“交朋友”,17年来他始终坚持这件事
2023-10-20
学生故事

温州肯恩大学师生代表赴泰国曼谷参加第十二届世界大学生领袖研讨会
2024-08-13

音乐会友,和温肯首个管弦乐团见个面吧!
2024-05-15

我与温肯| 张文怡:我的老师吉姆先生
2024-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