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KU毕业“声” | 马婧妤:以温肯为卷,让青春绽放最亮的光


马婧妤

  当最后一缕暮色漫过学生学习与活动中心,图书馆的灯光依旧温柔如初。回首在温肯的四年时光,马婧妤步履铿锵,从初入校园的青春探索者,逐渐成长为卓越引领者。她不仅担任学生会主席,还是Psi Chi中国首个分会主席。在奔赴梦想的旅途中,她稳稳地写下了属于温肯人的独特注脚。

  如今,摘得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CI)全额直博奖学金的她,以“修身治学,兼济社群”为青春座右铭,以担当与热忱为墨,绘就了一幅“自强不息、兼济天下”的青春画卷,向着更广阔的世界前行。

2025届毕业生:马婧妤
专业:心理学
毕业去向: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全奖直博)

在温肯,收获一个更大的世界

  “温肯独特的中美合作办学模式和全英文授课环境,以及高度灵活的转专业政策,是我成长的重要元素。”马婧妤表示,温肯倡导的通识教育理念,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和思维碰撞,使她在学习期间不仅拓宽了国际视野,更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温肯,全球化的师资力量与中英双语教学体系让她深刻体会到“走向世界”的真正意义。“每一位教授都是一扇打开世界的窗,每一次课堂都是一次思维的旅行,天马行空的创意总能找到懂你的人支持。”

马婧妤1

  正是这份自由、包容与国际视野,为她后续申请世界名校奠定了坚实基础。她始终相信,UCI的全额直博offer,不是终点,而是从温肯启航、奔赴更辽阔天地的崭新起点。

在温肯,遇见更坚定的自己

  在温肯,科研已经成为每位本科生的“必修课”,马婧妤也不例外。在本科四年中,她共参与了五段科研项目,涵盖跨文化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学应用等多个领域。

  马婧妤的科研起点是大二加入Alexander English教授的跨文化适应研究组,参与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合作的纵向研究,聚焦“大学生跨地域迁移中心理适应轨迹及个人成长主动性的变化”。她不仅系统掌握了问卷设计、数据清理与信效度检验、潜增长模型应用,还学会了使用R语言进行数据可视化。最终,她将成果在2024年国际跨文化心理学会(IACCP)巴厘岛会议上发表。她感慨:“这段长期数据收集的历程教会我,科研不仅是追求结果,更是勇于自我突破的过程。”

马婧妤2

  2024年,马婧妤迎来学术能力的飞跃。她与团队成员合作开展的“朋辈辅导教学法对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干预研究”,成果被Springer Nature旗下SSCI期刊《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接收,并入选2025年高等教育教学法会议,进一步提升她了在教育心理领域的研究实力。她还担任科研助理,参与由Eva Marie Gacasan博士主持的“心理素养作为工作整合学习与职业决策自我效感之间关系的中介:对中国心理学本科课程增强的启示”项目。该项目聚焦中国高校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评估,并于2024年获得浙江省“十四五”本科教学改革项目资助。

  此外,马婧妤参与了由李倩教授指导的“双减政策下教师角色负荷对动机耗损的影响”研究。该课题基于中国中小学教师的实地调查,深入探讨了角色模糊与角色过载对教师心理压力和职业倦怠的双中介机制。

  “Dream big, and you’ll make it(敢于梦想,一切终将实现)”。在科研的道路上,马婧妤始终铭记Amrita Kuar教授的鼓励,坚定自己科研梦想。

在温肯,成为照亮他人的一束光

  除了学术研究,马婧妤积极投身校园社团与学术组织建设。作为学生会主席和Psi Chi中国首个分会主席,她统筹并组织多场学术活动和经验分享会,极大促进了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科研参与与学术氛围营造。同时,她创办心理学青年领导力发展项目(Psychology Mentorship Club)并担任该项目主席,致力于为校内低年级学生搭建与学长学姐交流的平台,推动知识共享与学术指导。

马婧妤3

  身为第十一届世界大学生领袖研讨会(USLS)温肯代表,她与来自全球的青年学子共赴“Kindness Day”,在跨文化交流中讲述温肯故事,展示中国青年的风采。“站上那个舞台的瞬间,我明白了,原来温肯赋予我们的,不只是语言能力和国际视野,更是代表一群人走向世界的底气。”

马婧妤4

  关于未来,马婧妤希望能在心理学科研领域持续深耕,立志成为高校教师和心理学教授,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心理学理论在教育、社会和企业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同时,她对人力资源咨询及工业组织心理学领域抱有浓厚兴趣,期待在跨学科融合背景下拓展职业道路,为促进组织发展和员工心理健康贡献力量。

来源 | 人文学院 WKU团委
文稿编辑 | 项温蔚
一审 | 侯倩雅
二审 | 王舒
三审 | 吕卓环
责编 | 传播与公共关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