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肯恩大学党委书记 潘建中
9月8日,温州肯恩大学党委书记潘建中以“以中国为根,以世界为窗——勇担民族复兴使命,书写温肯青春答卷”为题,为2025级1500余名本硕博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他从“我们是谁”“我们怎么做”“我们去向何方”三个维度,解读学校独特基因、指明成长路径,为新生开启大学生涯注入力量。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晓东主持“开学第一课”。
读懂温肯,解码合作办学独特基因
“大学的核心,在于培养有思想、有担当的人,而非仅有知识的人。” 本次课堂以“什么是大学”这一基础问题为起点,深入探讨了大学的深层价值,并进一步阐述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本质与特征。
作为浙江省与美国新泽西州友好省州合作项目,温州肯恩大学已成为全国校园面积最大、学生人数最多、本硕博设置最齐全、普惠性程度最高的中美合作大学。
课堂上,大家共同回顾了温肯的关键发展历程:2006年,习近平同志亲自出席签约仪式并作重要讲话;2014年,学校获批正式设立;2024年,习总书记复信美肯校长拉蒙·雷波列特,肯定学校已成为 “中美教育合作的标志性项目”。
十年深耕积累,学校取得了诸多办学成果:办学至今,已有超2600人次中美学生交流互换。为积极响应习总书记关于“五年五万人”的倡议,去年已组织10批200余名美国青少年来华,计划五年内邀请超1000名美国青少年。学校建设秉持“校园、家园、公园”三园一体的理念,国际化校园不仅成为温州城市十大标志性工程之一,更获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4年度“全球最美校园”六强。育人成果同样显著,目前学校在校生规模达5300余人,累计为社会输送5000余名优秀毕业生,2025届毕业生中超75%选择继续深造,其中近20%进入世界排名前10的高校。
为了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潮,目前学校正全力推动国际前沿交叉研究院建设,重点布局数学与人工智能基础、感知与智能信息处理等交叉学科领域,助力温肯学子在人工智能时代勇当“并跑者”。
扎根温肯,双向赋能共同成长
“未来的你要成为怎么样的人?”
“温肯与学子们是一场'双向奔赴'。我们共同的目标,是为学子创造不凡的未来。我们的共同路径是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跨国交流、社会实践的各个过程中。我们的共同愿景就是'在温肯,看世界,凭温肯、创未来'。”潘建中结合一个个鲜活的温肯学子案例,为新生们介绍了利用温肯国际化平台实现个人成长的四条路径。
一是做中美人文交流使者。学校是国际人文交流的天然沃土,为新生提供了多元跨文化交流平台,如赴美交换项目等。温肯学子李璇携泰顺廊桥模型赴美,传播中国廊桥技艺,就是最好的人文交流故事。
二是做交叉学科的探索者。学校构建“通识 + 专业 + 选修”课程体系,鼓励学子跨领域学习。2024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窦婉莹的经历颇具说服力:她辅修数学与生物信息学,参与创建全球首个抗生素耐药性数据库,最终斩获哈佛大学等5所知名院校的offer。
三是做导师的科研“拍档”。学校现有260余名来自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术导师,引领护航学子的科研之路。同时学术支持中心、图书馆、职业发展中心等部门也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支持。
四是做创新创业的参与者。学校与超300家企业、学校等单位合作,为温肯学子提供了各类丰富的实习、实践、创业项目。
他特别提到,在温肯,学生可以参与到校园治理的各个环节中,例如参与理事会决策、校长晚宴等,成为学校的主人翁。
温肯启航,以“四个境界”拥抱世界
“青春如何不负?青春在哪里用力?青春怎样出彩?”潘建中以习总书记的“青春三问”为引,为学子们提出“成长四境”的期许。
一是“立根之境”,在学习国际前沿知识的同时,从中华文化与中国土地中汲取力量,将个人理想与家国发展结合,筑牢成长根基;二是“修身之境”,要锤炼独立思考与抗压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不盲从标准答案;三是“开窗之境”,要借助学校国际交流资源 “走出去”,每一位温肯学子都代表着温州、浙江,甚至中国青年的形象,要将中国理念转化为跨文化成果,让世界感知中国文化活力;四是“大成之境”,要在立根中积淀文化底色,在修身中锻炼人格力量,在开窗中拓展国际视野,在大成中实现知行合一与自我卓越。
最后,潘建中寄语新生:“希望你们在温肯既能沉潜自省,又能仰望星辰;既能心怀家国,又能拥抱世界。祝愿你们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并以笃定脚步,走向更加辽阔的人生。期待着你们书写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温肯精彩故事!”
温州肯恩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郑晓东主持
文字 | 王舒 侯倩雅
制作 | 尚蕊
一审 | 尚蕊
二审 | 王舒 项温蔚
三审 | 吕卓环
责编 | 传播与公共关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