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山区孩子改造阅读空间时,
我发现设计的价值不是图纸上的线条,
而是希望点亮孩子们眼里的光……”
沈子添
这个心怀温厚的男孩
用四年时间完成了
从“学生”到“社会设计践行者”的蜕变
他积极参与乡村教育空间改造项目
带领团队在48小时设计竞赛中
运用AI工具快速迭代方案
拿下伦敦大学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等
9所全球顶尖大学的录取通知
累计获得约97万元人民币奖学金
其中,还包括艺术与设计领域排名前三的
皇家艺术学院、伦敦艺术大学和帕森斯艺术学院。
温州肯恩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沈子添
专业:环境设计
生源地:浙江宁波
初心与沉淀 用热爱支撑专业成长
幼时,东方卫视的著名房屋改造节目《梦想改造家》在沈子添的心中埋下了“成为设计师”的种子。节目里,日本设计师青山周平精妙的空间叙事风格,本间贵史 “以人为本” 的设计理念,都深深触动了沈子添。这时的他第一次意识到:设计不只是美学表达,更是改善生活、传递情感的手段。
怀揣着对设计的热爱,沈子添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毅然选择了温肯的环境设计专业。凭借高效学习习惯,他在大一时便斩获了院长一等奖学金。在专业课程学习中,他坚持制定详细的时间表,确保“设计项目”和“理论学习”两手抓。课堂上,沈子添会特别捕捉教授强调的考试重点,积极参与互动讨论,用思维导图等记录关键内容。课后,他会及时复盘当日所学,避免考试前才临时抱佛脚。而他的课余时间则全部倾注于在实践,淬炼自己设计能力。
实践与探索 在真实项目中锤炼能力
专注于专业提升的他,没有像大多数同学那样广泛参与学生组织,而是一心扑在了能够沉淀专业能力的实践项目与独立创作。他的学习与创作,始终围绕“真实表达”与“人文关怀”展开。
参与“希望小学阅读空间改造计划”项目
2023年至2024年间,沈子添参与了建筑与设计学院和一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发起的“希望小学阅读空间改造计划”项目。这段经历对他而言意义非凡。那时,沈子添随团队前往温州泰顺山区实地调研,计划为当地小学量身定制阅读空间。
与团队成员进行项目汇报
作为团队代表,他向评委和合作方介绍了团队的设计理念、功能布局以及与用户需求之间的关联。此外,他还负责了视觉设计与项目报告的撰写和项目汇报演讲。
沈子添说,整个项目让他切身体会到将设计用来服务社会、改善教育环境的力量。
参与“MGC & Topbright设计竞赛”(让我们冲呀×奥光动漫校园竞赛)
2024年5月,他还参与了“MGC & Topbright设计竞赛”(让我们冲呀×奥光动漫校园竞赛)——一场限时三天、跨专业协作的挑战。比赛中,沈子添再次担任团队负责人,带领六位成员顺利完成了整个项目。他不仅统筹整体视觉设计与版式排布,还深度参与了AI图像的生成与调整工作。团队利用 Midjourney 与 Stable Diffusion 等AI工具,高效地生成概念图与情绪板,并通过后期处理确保视觉风格的统一与表达力的完整。
沈子添主导整体视觉呈现,并在最终汇报环节用英文向评委阐述项目的创意逻辑与设计亮点。“一个优秀的设计成果,离不开清晰的分工与高效的协作。”沈子添提到,在合作中传播学专业的同学负责演讲表达,而产品设计专业的同学则特别注重方案的落地性与实用性,不同专业的同学在概念表达与细节把控上提出建议,最终呈现出满意的设计作品。
转向与未来 用影像与交互讲述真实的故事
在专业学习与实践过程中,沈子添逐渐明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多媒体叙事、交互体验和技术与艺术融合。相比传统室内设计,他更希望通过影像、装置和互动体验,去表达情感、讲述故事、回应社会议题。
临近毕业,已经有伦敦大学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等9所全球顶尖大学向他抛出橄榄枝。值得一提的是,在艺术与设计领域排名前三的皇家艺术学院、伦敦艺术大学和帕森斯艺术学院,也都被他收入囊中,累计获得约97万元人民币奖学金。
在申请过程中,他不迎合传统模板,而是坚持“做自己”,从真实经历中提炼创作主题,并主动联系申请院校的在读学生、深入研究院校课程与审美偏好,为每一份申请做足准备。
沈子添的部分作品展示
申请时,他主攻数字媒体与信息体验设计方向,创作了一套具有人文关怀与社会意识的作品集。作品集内收录了四个项目,涉及VR交互、多媒体叙事、空间可视化等前沿方向。
“我的每个设计项目都源于对现实问题的亲身感知与深度思考。”相较于其他申请者,沈子添的作品风格鲜明——他将个人经历与敏锐的社会观察相结合,聚焦考试焦虑、未来健康焦虑、东亚家庭关系、少数群体关怀等多元议题,希望通过设计引发观众的共鸣,激发大众对于心理健康、文化背景与社会结构等议题的讨论与反思。
致学弟学妹 听从内心的声音
谈及未来,沈子添希望在持续创作与探索中寻找自己的人生答案。他期待通过影像装置、互动体验等媒介,与博物馆、社会机构等开展合作,以设计为纽带,凝聚社会共识、回应时代议题,让人文关怀在设计中自然流淌。
对于正处在迷茫期的学弟学妹们,沈子添想说:“大学四年是探索自我、试错成长的黄金时期,不必过早为自己设定框架,先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他鼓励大家保持好奇心与开放性,摆脱外界定义的模板,专注于对自我认知的深化。
专业成绩排名第一的他,提醒想要继续深造的同学们:“高GPA至关重要,它能为你敲开更多机会的大门!”
正如沈子添始终信奉的“Follow your inner voice”,他坚信,人生路上布满了无数分叉口,只有听从内心的声音,才能找到那条值得坚定走下去的道路,从而创作出真正触动心灵的作品。
文字|金辰
文稿编辑|朱智涵 尚蕊
一审|潘瑶
二审|王舒
三审|吕卓环
责编|传播与公共关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