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日,时隔四年,2017届金融专业毕业生陈凯重返校园。今年秋天,即将就读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博士项目的他受母校邀请,向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国内考研经历。
2013年被温肯录取,他是所有浙江考生中的最高分,2017年又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毕业,2019年他又被报录比仅有3.3%的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硕博连读项目录取,研究行为金融学、资本市场的有限理性与不确定性。
“以前不敢尝试、不敢相信自己。经过在温肯的四年,给了我尝试的勇气!”陈凯如是说。
“当时选择温肯,等于选择了未知和挑战,”陈凯说到,“我很喜欢它带给我的新鲜感,这里的教育理念也特别符合我的预期。”
陈凯用自己的四年大学时光证明了这一点。当选KIWI校园媒体的社长、成为国际生的mentor、在心理咨询中心做助理……在温肯,陈凯经历了许多以前从未经历之事。但即便如此,临近毕业关头,在校表现优异的陈凯还是遇到了短暂的焦虑和迷茫。
“出国留学吧,当时我的GPA不具有绝对的优势和竞争力。国内考研吧,我又缺少明确的方向。” 迷茫并不代表放弃。“一个人可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他绝对不可以懒惰。” 陈凯说。
“要善于找到自己的优势”是他的经验。他认为,自己在托福和GMAT方面并不具备明显优势,也许申请不到理想的国外院校,但可以以在中外合作大学得到的语言优势和自身的数学特长去尝试国内考研。
也正如他所说的,在温肯四年的学习之后,他“更愿意去相信自己”了。他在考研初试、复试的英语环节中比其他的考生“更得心应手”,他认为这是作为温肯儿的一笔珍贵的财富。
从决定考研的那一刻起,陈凯就明白了这是一次“长线作战”,几乎所有的信息、备考资源、学习计划都需要自己去获取。问及关于备考的那段日子,陈凯更用“压力很大经常哭”来概括。
但同时,他也觉得自己是幸福的。“我虽然放弃了稳妥的读研究生的办法,但是终于有一次是靠我自己奋斗、努力,我想给我自己一个交代。”
选择上海财经大学时,他说到,是因为上财是国内金融学的最高学府之一,并且提供硕博连读的平台(不是所有学硕都是硕博连读)。
在温肯复习备考的那段时间,身边的同学都是拿着一本两本的书阅读,而他则是面对小山丘一般的模拟试卷、真题,一段一段地背诵,一道一道地刷题,那时图书室的最后一个位置上,永远都是他高耸着的复习资料。
在上海的备考时光他也没有一丝懈怠,白天学习晚上家教是他的生活日常,“我白天是拼了命地学习的,因为我知道晚上我不会再有时间和力气投给学习了。”他回忆到。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2019年的3月,在输入个人信息之后,“拟录取”三个字出现在了陈凯的电脑上。
今年秋天就要走上博士之路的陈凯,说到自己对行为金融学和资本市场的有限理性与不确定性这两个方向很感兴趣,同时他也把这两个方向作为了自己博士的攻读方向,他希望自己能“通过人的有限理性与本能行为,更好的理解资本市场上的情绪化现象。”
已经完成硕士阶段学习的他,面对未来更有方向感,清楚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尤其是面对不同类型的同龄人,找到自己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关于未来,陈凯想通过读博来获取专业的知识,解答自己对“行为”、“金融”二者关系的问题,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有更高的造诣。他希望之后自己可以成为一名教授,“因为我相信这个世界上一定有很多人和我一样,有着不少渴望得到解答的问题,我想帮助他们找寻到答案。”
同时,他也心系母校,时隔多年回到温肯,他发自内心地说:“温肯的变化真的很大,优秀的校友越来越多了,举办的活动越来越出色了,学校影响力越来越广越来越深了。另外,环境也越来越好了,我一直强调好的环境容易让人懒惰,但是真的应该好好珍惜好的环境,更努力的做事情,不一定要考研,但是一定不能荒废大学时光。”
看到积极活跃的温肯学子,他不禁感叹“我很喜欢自己的学弟学妹们,他们面对信息的渴望性和热情度,是让我印象深刻的。我希望自己能够帮到他们,让他们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收获最好的结果。”他也说到自己会心怀对学校外教、老师、职工的感恩,“常回家看看”。
文字 | 吴哲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制作 | 汤涟猗
责编 | 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