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汇”|英语系唯一男生,毕业关头,他做出了那一届唯一的选择……

2019-01-02 | 头条发布, 校友“汇”, 人文学生风采 | Chenyan Zhou

编者按

“为不同的学生找到不同的发展方向”是温肯的办学方向。校友“汇”栏目开办以来,我们介绍了赴美两月顺利申博的科研咖学长,也有在美创业,反哺故乡的创新派学长。而今天介绍的这位校友人物在毕业后,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在这条路上,他用年轻人的闯劲不断实践着自己的想法,走出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所谓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它一步一步带你到今天,成就了今天的你。

 

自述 叶伟力 记录 庄稼

我叫叶伟力,2017年毕业于温肯英语系,目前是一名“美丽中国”乡村支教老师。

今天,我想向你讲述我的故事。

“唯一”青年

2017年,主修英语的我从温肯毕业了。

虽然是当时英语系唯一的男生,面对虚无的未来,我却并不觉得慌张——在就业与读研的分岔路口,我选择与“美丽中国”支教项目签约,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

很多人惊讶于我的选择:早已被规划好的人生方格子中,竟还能如此跳脱,寻到另外一条路。的确,支教这条曲折蜿蜒的小路,纵然曾经被人注目,几秒之后也总会被其他计划和机会草草掩盖。

这条小路或许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但对我,却更诱人也更美丽。


早在大一,类似的想法就在我心中发了芽,大二时我认识了“美丽中国”。这一北京立德未来助学公益基金会下设的教育非营利项目,目的是为教育资源匮乏地区提供持续稳定的师资力量。在了解的过程中,我逐渐知道了许多与支教有关的人和事,深受触动。

真正做出这个决定是在大四上学期。那时,对于一些新的教育观念,我觉得在乡村是行不通的;当今教育的发展,和很多别的事物的发展一样,是把城乡完全地割裂开来考虑的。乡村的孩子没有享受到、也没有机会享受到很多城市发展带来的好处。乡村、乡村教育一定有自己的发展模式,有巨大的潜力。这些缺乏实践支持的想法、内心与外界的激烈碰撞,推动我来到乡村支教。

就这样,我在这条人迹罕至的小路上踏出了第一步。
“乡村”青年

我支教的学校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金碧小学。转眼间,在这里,我度过了忙碌而充实的两年。

学校坐落在大姚县的中心地带——金碧镇,相对山区还算繁荣些。不过即便如此,从温州出发到大姚,还是要经历5个小时的飞机以及4个多小时的车程。

所幸,大姚县里各种商店和其他公共设施也都算齐全。事实上,和大家观念中所想的也许不同,就算是大姚县最偏远的山区,最基础的设施还是有的。学校的环境比我预期的要好得多,设施虽然不能和大城市的小学比,但是该有的都有。学校的老师也不是我们刻板印象中不懂变通、跟不上时代的老师,相反他们都相当负责,教学经验相当丰富。不过学校依然有教室紧缺等情况,但随着施工的加紧,情况也逐渐在得到改善。


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习惯了江南温婉的丘陵地形和流云遮挡,平均海拔1100米的高原环境以及稀薄的空气让阳光变得肆无忌惮,而后知后觉的我直到晒黑八度才意识到这件事。

此外,我居住在学校一栋宿舍和办公室合体的楼中,几天下来倒也适应了大姚县停水停电的日常。但在饮食方面,虽然云贵川地区美食众多,这种重油重辣的风格让我实在不敢恭维,多数时间里还得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好在校门口还有饭馆营业,也算是除了自己的“黑暗料理”外偶尔幸福的调剂。
“讲师”青年

学校里,我与一到六年级的学生都打过交道。在主要教授的英语和体育科目上,一周20个课时的量对我来说还是有点大的。另外我还负责在早上监督学生晨练。每天在备课和授课间交替、恨不得能够分身,都是常有的情况。

而当自己突然从学生变成了老师,从听众变成了讲师,困难自然也是存在的:一是学生数量过多的问题,学校里每个班有大约55到60名学生,而最多的一个班有62人,怎么做才让每个学生都真正参与到课堂当中;其次就是部分学生的基础比较差,不仅要教他们新知识,同时还要进行查漏补缺;当然也有部分父母对于子女教育或无心或无力的情况出现。

我是一开始没有想到要来教小学生的,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所以在一开始我是与他们沟通无能,特别是带一年级的体育课。但是在听了其他老师的课以后,加上学习了一些理论知识,再加上回忆自己小时候的思维模式,也逐渐掌握了一套与小学生沟通的技巧。最重要的是要把一件事说得尽可能简单,把对成年人来说显而易见的道理,掰开揉碎了一点一点讲。


两年的支教生活教会了我许多东西。不来云南,有很多事情是我一辈子都看不到,也不知道的。

生活上,我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自己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教学方面,很多之前从书本上了解到的理论得到了印证,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自己的教学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于教育的价值观也一直在改变。

上个学年带过一个二年级班的英语课,有个男生每节课上都会让我相当生气,属于听不进也劝不进的类型。有时候我甚至在他身上看不到未来和希望。这个学年我不带他们班的英语,但是我新带的篮球班上有他。刚开始我一想到他就眉头紧锁,甚至动了换学生的念头。但上课后,让我很惊讶的是这个男生非常听指挥,即使是做枯燥的训练也不会偷懒。我觉得这个学生是开窍了。学生是要老师给他一点时间来“开窍”的。有的学生三年级的时候就很老成,交代下来的事情很快就理解,很快就会做;有的学生五年级还是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对事物的理解很慢。这个男生二年级就是处于一种什么都不知道的状态,所以怎么管教都没有用,但等到三年级他就开窍了。

我们做教师的要做的不是去着急,去放弃希望;而是公正地对待学生,表现得好就表扬,犯错了就批评,然后耐心地等待学生这个“开窍”的过程。即使是在自己心里,也不能随随便便就宣判学生死刑。
“纯粹”青年

关于未来,我可能会选择回到家乡温州,考教师资格证,在教育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选择支教对我而言是选择了一份工作,和其他行业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除去“支教”的身份,我一直把自己当做一个当地普通的乡村教师一样的角色。在我看来,只有不把自己当成一个支教老师,才能真正的融入当地融入学校。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第一排左一为叶伟力

支教给我带来了什么?

我想,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拥有很长的一段很纯粹的工作经历,在这段经历中我与当地老师之间没有竞争关系,我要做的事情很单纯简单,就是上好课。我希望这种心态能成为一种惯性,即使以后回到普通的学校教书,我也希望能够保持住这一份教书的纯粹。

其次,即使我一直以来尽量地撕下支教老师这个标签,我还是会不由自主地用这个身份去观察周围的事物。我身处这个学校,是学校的老师,同时我又是一个局外人,我可以以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这个学校的管理和运作,来形成自己的评价。支教老师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是一个很特殊的身份,这种从多种角度,多种身份来观察事物,看待问题的意识,也是我希望保持下去的。

每次说起来我的工作,大家都会觉得我是在穷山恶水里艰苦奋斗。其实不是的,最起码在我居住的金碧镇上,有超市,有二甲医院,有漂亮的人工湖,有电影院,有一本率超级高的高中。当然在山里的乡村,的确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我想说的是,乡镇的城建都不差,该有的都有,他们缺的就是人才。乡镇一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发觉到这一点。


我是叶伟力,2017届温肯英语系唯一的男生,也是那一届,唯一的支教老师。

文字 | 庄稼
文稿编辑 | 王舒
图片 | 叶伟力
编辑 | 黄慧超

 

往期回顾:

温肯走出科研大牛,赴美读研两月收到直博邀请
重访母校,听听我们离开后的故事
远在美国,把TEDx带回了温州!这个名字和温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