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西北大学等七所世界顶尖名校的录取通知书纷至沓来,张佳怡的成长故事,早已超越了单纯“学霸”的标签。
从温州肯恩大学金融学专业到耶鲁大学生物统计硕士,她的跨学科飞跃并非偶然。在温肯自由多元的土壤里,她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在博雅教育的滋养下,她勇敢打破专业壁垒;在科研与实习的实战中,她锤炼出扎实的学术与职业能力。
四年时间,张佳怡用行动诠释了温肯教育的真谛:自由探索,跨界成长,让每一个“不可能”成为可能。
2025届毕业生:张佳怡
专业:金融学(国际金融方向)
毕业去向:耶鲁大学
01从被动接受到自主探索,自由与多元塑造成长底色
“面对挑战时,我更习惯拆解问题、寻找多元解法,而非依赖标准答案。”张佳怡的思考方式,折射出温肯国际化教育的核心——批判性思维的锤炼。在这里,课堂不是知识的单向灌输,而是对既有观点的质疑、对证据的严谨推敲、对逻辑的层层构建。这种思维训练,彻底打破了她高中时代的被动学习模式。小班化课堂的互动研讨培养了她的自主探索能力,而多元文化环境中的师生交流和全球议题探讨,更塑造了她开放的国际视野。
在温肯,“自由” 是张佳怡最深的感悟。学校提供的“三大自由”——自由选择专业、灵活交换学制、自主选修通识课程,让她得以跳出金融学的框架,在数学的海洋中深潜。从微积分、线性代数的基础夯实,到应用统计学、机器学习的前沿探索,她一步步搭建起完整的量化知识体系,为跨学科研究铺路。而自由交换的经历,则让她在文化交融中收获真挚情谊——她至今仍记得大三时,异国好友们用生涩的中文为她庆生的温暖场景。交换期间,她更是与美肯师生组队征战彭博交易挑战赛,最终斩获全美第7、全球第30名的佳绩。
和美国室友Nyla以及朋友们在纽约漫步(张佳怡右一)
自由的环境,往往最能检验自律的成色。她以3.962/4.0的优异GPA稳居专业前1%,包揽浙江省政府奖学金、院长奖学金等荣誉;担任学术导师完成900+小时的一对一辅导,在输出知识中反哺自身;更将看似零散的数据库项目、眼科研究、国际竞赛经历,编织成跨专业申请的独特优势。
作为美肯Tutor辅导学生
最终,她不仅收获耶鲁大学生物统计硕士预录取,更同时拿到芝加哥大学应用数据科学、西北大学机器学习与数据科学等7所顶尖高校的offer。这一切,恰是温肯“自由探索、跨界成长”理念最生动的注解。
02从数据爬虫到医学AI,一位商科生的科研破界之旅
大一的冬天,当同龄人还在适应大学生活时,张佳怡已经推开了科研世界的第一扇门。
参加校园科研日活动
在经济系教授Fa-Hsiang Chang的指导下,她从SQL(结构化查询语言)数据库的构建与维护起步,在一行行代码中培养量化思维。从编写Python爬虫抓取招聘网站数据,到搭建存储六千万条数据的SQL架构,再到用Tableau实现动态可视化,她不仅掌握了技术,更在Chang教授的启发下发现新可能:“原来商科生也能闯荡数据科学领域。”这份启蒙,成为她日后跨界申请的起点。
在学校机房爬数据
真正的挑战在大三到来。她主动联系数学系Yanyan教授,希望参与眼科交叉学科研究。但是,医学知识的空白、高阶统计建模的复杂,像两座大山横在面前。然而,温肯培养的主动学习能力,成了她的“登山杖”。她日以继夜地泡在理工楼的自习室,一边啃医学文献,一边处理复杂数据,最终开发出眼科文本智能分析系统,以超90%的准确率为临床决策提供支持。
“最累的时候,数学系的教授们会主动过来和我聊天、为我打气。那里的灯光和鼓励,陪我熬过无数难题。” 最终,她不仅突破了学科壁垒,更深刻体会到:科研的魅力不在一帆风顺,而在把碎片化知识编织成解决方案的创造力。
和团队成员一同获得“Best Presentation”的荣誉
03从课堂理论到行业实战,在实习历练中实现蜕变
“实习过程虽然挫折不少,但是我学到了面对未知的勇气、学习新事物的热情和跌倒后爬起的韧性。”大三开始,张佳怡就开启了自己“多赛道”的实习尝试,从科技大厂到研究所,从民企到国企,她不执着于某类平台的光环,而是想在真实体验中找到适配自己的职场土壤。
张佳怡的实习日常
大华技术的实习是她的职场起点,也让她第一次触摸到算法的“生命力”。当时她负责处理监控视频数据,然而传统方法总被杂乱数据干扰。她创新性地调整算法,成功识别异常行为模式。“原来选对方法,就能让规律浮出水面。”这段经历让她笃定了在数据科学领域深耕的方向。
在华为云的实习中,她更是体会到技术背后的“温度”。在参与AI心理助手开发时,一次用户咨询量激增导致系统卡顿。她与团队连夜排查,不仅解决了技术问题,更优化了交互体验。在昆仑数字智能做数据整合时,她还遇到过团队协作的挑战——因历史数据格式不兼容,模型训练一度停滞。由于在团队里她更懂算法适配,于是她主动牵头梳理脉络,最终成功解决问题。“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团队的意义不是‘补齐短板’,而是让每个人的长板拼出更完整的解决方案,没人能独自解决所有问题。”
“实习不是一张需要满分的考卷,而是一本允许你反复涂改的笔记。真正能让你在职场走远的,不是第一天就能做对多少事,而是第一百天时比第九十九天多懂的那一点点。”实习带给张佳怡的变化显而易见:从面对难题时 “怕做错”到“敢尝试”,从依赖课本答案到学会 “在混沌中找规律”,张佳怡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不断突破自己,完成跨界蜕变。
从温肯到耶鲁,张佳怡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只有一步步在多元环境中扎根、在跨领域探索中生长的踏实。她用亲身经历证明:当教育给予足够的自由与空间,每个年轻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绽放方式。
文稿编辑 | 侯倩雅
一审 | 陈慧
二审 | 尚蕊
三审 | 吕卓环
责编 | 传播与公共关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