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人物 – 柴璟(大一,金融系)
本期关键词:独行芬兰;助教初体验
大一暑假刚开头,我就急急匆匆告别学校,作为一名国际志愿者来到了数千公里以外的芬兰。接下来的44天里,我在首都赫尔辛基一所名叫Arkki的建筑兴趣学校协助老师开展教学活动,做了一回“孩子王”。
这是我第一次独自出远门。
“圣诞老人的故乡,北欧五国之一,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在北极圈内”,除了这些Google到的芬兰的基本信息之外,对于这个国家我一无所知。而在与芬兰相处的44天里,这个国家,这里的人们,渐渐在我心里清晰起来。
港口边的风景
芬兰印象
Suomen Tasavalta(芬兰语:芬兰)
港口边的风景
芬兰是个很接近自然的国家,赫尔辛基是芬兰的首都,自然是芬兰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海港边的集市,豪华邮轮在此停泊,伴随着海鸥的鸣叫盘旋。市中心车站,一群群衣着时尚,来自四方的男女们汇集于此。
鲜花 、啤酒和冰淇淋,是我对芬兰夏天的印象。
在街头随处可见的花店与各色各样的冰淇凌店。坐电车火车或是走在大街上,总会看到芬兰人捧着一束束花回家。而啤酒,更是芬兰人夏天不可缺少的饮品。超市里,芬兰人总是一箱一箱的搬回家。而夜晚,随处可见芬兰人喝着啤酒和朋友人交谈。芬兰人还很喜欢咖啡。你知道吗?芬兰人均消耗咖啡量竟然是世界第一。
芬兰人最喜欢他们的夏天。因此夏至日在芬兰,是法定节假日。那天,赫尔辛基的商店早早的关门,人们就和家人朋友们去野外举行篝火晚会或者到其他国家旅游度假。
夏天的芬兰见不到黑夜,晚上10点钟的街头仍亮如白昼
谈谈芬兰人吧,传统的芬兰人应该是用“闷骚”来形容,他们很不愿意和人交流,习惯与人保持一手臂的距离,避免近距离接触。在我所住的公寓里就有一个室友是个传统的芬兰人,不爱说话,见面了也只是打一个简简单单的招呼。
她在做什么
我所服务的学校Arkki在赫尔辛基有两个campus, 一个在市中心附近的大楼里,我在那里呆了一个星期,主要协助老师帮助孩子们用简易木材料搭建房子,学习三角原理。孩子们也会自己画出城市的样子,或是用乐高拼建筑。
学校的另一个campus则是在郊区的森林里,我呆了三礼拜。从室内到室外,孩子们的天性就得到了完全释放。 自己锯木头搭木屋子做秋千等等,我们也会陪他们去附近的海边游泳或者博物馆参观。
更多的时间里,我们在露天的森林里工作,每天需要花费两个小时的路程从居住地来回campus,早上8点踩着沙沙作响的十字路赶火车,下午四点拖着满是污点的雨鞋哼着小歌回公寓。森林里没有水龙头,没有电,四周只有无穷无尽的树林,所有的物资都需要由我们一手搬运进森林里。
我的志愿者伙伴们(前排右二为柴璟)
助教体会
和中国的孩子相比,芬兰当地的孩子似乎更自由更独立。
大多数孩子自己骑着自行车来森林里,伐木头,搬重物,定钉子,他们更乐意自己徒手去创造。可能上午进森林时他们还是光鲜亮丽的一身,下午回家时早已满身都是泥巴,手上和脸上沾满了五彩的颜料。但即便如此,他们还是会兴冲冲地奔入父母的怀抱,和家人分享一日的成果。
让我惊讶的是,即便孩子们摔倒了,也没有人在意,老师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一句: “Let it go.” 曾经有一次,我想去收拾孩子们用过的桌子,却被老师拦了下来。理由是:“我想让孩子们自己学会去收拾去整理,若是每次都有人替他们做好一切,这对他们不好。”
我想这便也是中国孩子所欠缺的吧。太多的时候,中国的孩子们沉浸在“被爱”的世界里,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娇气十足,但我们终将要长大,独自面对世界,去爱,去包容,去创造。
学校鼓励学生们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作品
她的收获
四十四天里我遇到了非常多可爱而又热情的人们。
遇到了极具奉献精神的Aiesecers,为了腾出位置让我们住自己却住在朋友家的睡袋里;遇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志愿者们,粤语说得我一头雾水的香港室友,性格同我一样要强直言不讳的Rose,烧的了一桌肉的Gerald,无比爱拍照的Chelsea,以及很多很多来自四面八方活力四射的青年志愿者们;遇到了当地项目方可爱的老师们,最后一天一起在屋顶桑拿畅聊。
这里,看似生活很平淡,但一切都真真实实,让一个第一次出远门的中国姑娘感受到生活的充实。
我和我可爱的学生们
自己从未想过会一个人拖着很重很重的行李毫无畏惧地踏上异国的国土去感受这个未知的世界。选择去参加这个志愿者项目,是想趁着暑假多去闯荡世界,开拓眼界。远在北欧的芬兰和我所处的生活环境完全不同,再加上项目与孩子有关,就有了这次芬兰之行。父母也曾为我担忧过,但是当我真正做到这一切的时候,我才发现,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只要有勇气,有梦想,就大胆地去走你想走的路,看你想看的世界,做你想做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