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李君:我在温肯的“训练营”生活
潘李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7届毕业生
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计算机专业录取(US News 排名第21名)
刚来温肯的时候,校园刚刚开始建设不久,学生人数也不多。台风过后,感觉山的后面似乎随时能爬出一只金刚。“比起学校,这里更像是训练营吧。”当时我是这么想着。站在毕业的关口,再次回头看,这里确实是个“训练营”——在温肯,可以每天训练听力,训练耐心,训练沟通能力,训练团队合作能力,训练领导能力……
敢于接受挑战的“训练”
一切的起点大概是从最初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下定了决心要学一门对自己算是挑战的科目开始。
高中毕业,对于未来还是混混噩噩,并没什么远大志向。想着大学毕业后,安安稳稳找个工作,贡献GDP。也是出于这没什么想法的想法,就选择了接触不算多但是正在迅速升温的计算机科学。
当时,我决不会想到,这一选择让我和过去混日子的模式彻底说了拜拜。有通宵写代码、赶文章的“疯狂感”,也有站在高高的演讲台上的“晕眩感”,如果来温肯之前知道这些,也许我会在评估自己的实力后就选择放弃。
2014年,计算机系Tiffany和Pinata两位教授带领我们一群大一新生去北京微软参加“kinect for windows骇客码拉松”编程大赛,一个持续 24 小时的编程大赛。40位选手现场临时组建的8个小组在24小时内,要从相互认识开始,经过讨论创意、提出方案、分配任务、编写程序、反复调试等环节,完整呈现出自己的作品,并在所有参赛选手和技术专家面前进行现场演示。我和另外两位同学以及一位北航的研究生、一位编程爱好者被分配到了一组。我们要针对微软的K4W2.0的API编写了一款“虚拟女友”的小程序。而我也被委以负责其中一块代码的编写。最后,我们的项目获得了大赛三等奖的成绩。
对于大一的我来说,这次经历的冲击是巨大的。通宵作业,让我体验到了作为“程序猿”的疯狂。在微软进行的这场比赛,也是第一次让我看到了自己想要的未来的轮廓。办公的地方有大屏幕,有床,有食物,咖啡……想着以后也要去类似的地方工作,就能充满动力。
刺激创新意识的“训练”
温肯有热情的教授、同级生和前后辈。多样化的环境更能刺激创新意识。在学校4年,我参与过为学校医务室开发软件,以及开发校园地理信息系统。
2016年,我参与了校园地理信息系统的部分开发工作,这要求我需要学习GIS(地理信息系统)相关知识。我负责的是地理信息数据库的设计,以及用ArcGIS软件实现地理信息的汇总。若在“一般”的学校里,这些都是外包业务,而在温肯,却成了锻炼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平台,你不需要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只要愿意学,就没有什么不能学。而与各国的教授相遇交流,则是扩展眼界的最佳方式。
如果一定要让我指定一件大学生活给我带来的最大的改变和成长的话,我想应该是心态变得更加平和了。我曾经是一个极其喜欢安排日程的人。但经历了四年之后,我总算练成了难题近在眼前但还是从容不迫的淡定,将我在毫无知觉的状态下带到了新的高度。
现在回想,无论是参加24小时编程大赛,或是第一次随着张教授、孟教授去参加国际会议作报告,又或是之后的workshop上被提问的时候,说起作为一个本科生能走到这一步真的难能可贵。我都无法抑制地觉得,选择这样平静的接受一切并且付诸努力,真的是太好了!
现在,我研究生申请到了多伦多大学应用计算机专业 (applied computing)。这个专业针对培养高端技术人员。我希望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利用所能得到的一切资源继续在计算机这条路上走下去。
1.大学四年自己最大的成长?
心态变得更加平和。
2.最喜欢肯恩的一点是?
校园环境。校园里有十棵大岛樱。一直说一定要在一个有大岛樱的地方生活。感谢学校满足了我这个微小而又昂贵的野心。
3.四年间对你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是?
去微软北京参加骇客码拉松比赛的时候。
4.未来就在眼前,你有何期待?
健康愉快地生活,并且开始贡献GDP。
5.说一句对未来的学弟学妹的寄语吧?
路只有自己去探索,才能不愧对自己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