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七龙珠,开启思想盛宴

2016-04-11 | 学生社团 | Tianxiang

5月31日下午,由温州肯恩大学6名学生举办的温州创新网络WIN第三期演说活动在温肯多媒体礼堂中举行。本期主题为“工”, 源自《论语·子张》中“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各行各业的人在不同的领域尽善尽美地完成使命,是“匠人精神“的一种诠释。7位来自不同领域的讲者,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分别讲述了7种精彩的人生。

“东北虎一掌拍在牛背上,就是五个拇指粗的大洞。别说头层皮,二层皮被刺穿了,那可是所有皮!可见野生动物的威力有多大……”大型纪录片导演崔颖在台上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向观众们描述着惊心动魄的拍摄场景。台下的观众时而大笑,时而赞叹,目不转睛地盯着眼前这位温柔又有气势的讲者。

从央视大型纪录片导演崔颖到90后美女CEO李逸凡,从瓯剧研究院院长蔡晓秋到工人艺术家孙恒,从传统苗寨银匠龙太阳到现代汉字设计师应永会,再到民间公益图书馆馆长何雪娇。演讲者在台上滔滔不绝讲述着截然不同的人生,场下观众听得津津有味。

瓯剧研究院院长蔡晓秋分享小时候练功的艰辛与传承瓯剧的艰难,但她婉转悠扬的演唱和戏曲的解析让人感触到,瓯剧,一直未曾离去。

应永会是一位平面设计师,他一笔一划地设计汉字字体, 一点一滴得收集有历史性的字体。横平竖直,一字一乾坤;有骨有肉,字体如衣服,简化不了的是情感与温度。

大型自然纪录片导演崔颖平时说话像一位亲切的大姐姐,但一开口演讲便有一种在浩瀚天地间行走过的人才有的气势。

李逸凡在17岁创立自己第一家公司,是一所教育机构,如今20岁的她开始在一个新领域创办另一家公司。她用最细腻精致的用户体验为自己的产品代言,不用广告,仅是口口相传的口碑就让她的服务快速受到认可。

有为图书馆副馆长何雪娇想做一件让世界变美的事,于是在家乡三门县建起一座民间图书馆,推动一个县城的教育。

孙恒是”工人之家“的创始人,一位为劳动者歌唱的歌手。他建起学校和剧场,让打工者不再只是体力与汗水的象征,而从此拥有自己的艺术、教育、事业和历史。

龙太阳是一位淳朴的苗族银匠,他放弃城市中高薪的手艺活,回到家乡不断地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新模式,在他最美的苗族银匠村才能将传统的银饰技艺更完美得流传下去。

七个来自不同领域的故事,像是有魔力一般,让观者投入地听了整整一个下午也不厌倦。

温州创新网络的创办者们的最初目的非常简单,创始人之一郑大为同学告诉我们:“就是想接触一下一些不同领域的人,了解他们的工作经历和对问题的思考,后来发现很多人都喜欢,于是就成立了WIN这个演说品牌,这里的每位讲者都是公益演说家。每一场活动下来,团队里的每个人都累趴下,但每场活动总是得到观众的好评,激励着我们一定要越办越好。”

而在中场休息的时候,我们也一直听到这样的声音,有观众对她的朋友们说:“谢谢你们带我来这么棒的活动,很有收获。”这些声音,应该是对这几位大学生最有力的鼓励了。

演讲内容整理

/滕郁文

何雪娇

大学之前,她一直都是个农村里的孩子,当她第一次接触到书的时候欣喜若狂。高考结束后,她决然报考了北京的大学,想到小村子外面的世界走走。在北京读大学的几年,她找了各种志愿者活动,义工活动来尽可能“折腾”自己。毕业后她当过导游,教师,但当她再次回她的家乡时,发现县城的教育和20年前她小时候的教育仍一模一样,于是她决定留下来当个图书馆馆长。她会定期举办亲子读书会,每当看到一个小小的家庭因此阅读而改变的时候,更坚定了她坚持下去的觉醒。之后,她又陆续组织了冬夏令营等其他志愿者者活动,为小朋友们送去更多的书籍与知识。她的梦想很简单却伟大,做一件美丽的事用图书馆改变一座城。

蔡晓秋

她从小开始练习瓯剧,当别人享受温暖被窝的时候,她却要早起抹黑的起来练功。当她的伙伴们受不了练功的残酷相继离开时,她妈妈的一句话让她坚持下来:做人要有良心。他们最开始的演出还是在个县市农村,恶劣的住宿环境依旧挡不住他们对戏曲的热情。终于

她日复一日的努力没有白费,她用新的招生方式吸引到了瓯剧第三代接班人。她说温州人有个思维很奇怪,本地鸡本地蛋都卖得特别贵,本地演员却不值钱。每次开的瓯剧都是以赠票的形式发出。她决定要好好改革一次。2014年春节,他们研究院准备推出四台大戏,这一次坚决不送票,而是让观众们自掏腰包来观看。她通过各种宣传,在当天上座率竟然达到90%。她终于明白并不是大家不喜欢看,而是大家没有一个知晓瓯剧的途径。他们开始把瓯剧送入校园,科普一些简单地瓯剧知识,把戏曲带到农村等等。她以个人之美传承瓯剧之美。

应永会

他自身是艺术从业者,所以对字体的研究很有兴趣。他现场展示了民国时期报刊杂志的字体和十余中练习簿的字体,并做了一些关于字体的科普知识,令观众大为赞叹。他从2007年开水制作第一套字体,放在微博上受到了广泛的好评。2009年开始做第二套字体,并且现在也在不断地制作字体。他对自己制作字体的态度一直是精益求精,反复否定,慢慢琢磨。举办了一系列关于字体的活动,如北京活动营,输液袋,灯笼展览,涂鸦日记等。并且他平日出去旅行也会留意记录一些古老的文字。他就是这么一个爱字如命的人,文字成为他生活的主体。

崔颖

作为一个导演,她自己定义自身的职责是保证打架不被饿死,保证等每一个队员安全回来,不撤大本营。在外界看来,我们都说她的工作是孤独的,她自己却说这是孤独的却又是欢乐的。孤独的是借道拍摄任务去高原时,要站在零下30-40度的夜里蹲点观察一夜。而欢乐的是尽管他们出去拍摄任务很辛苦团队的关系却很和谐,就像一个大家庭。她调侃自己是完全没有任何拍摄功底的,认为好玩就接了这个任务。真正工作以后却发现每一次都是出生入死的拍摄。他们做的车有被牦牛顶过,摄像时拍摄羚羊是摔倒悬崖下过等等,但这些都比不上他们拍摄到野生动物带给他们的激动与欢乐。他们总共拍摄了九十多余物种,其中有二十几种都是稀有物种,他们一直坚持的观点就是拍一点是一点,让大家更多接触野生动物的世界。

孙恒

他1998年辞去工作,当时的他对未来很是迷茫,于是离开了家乡。1999年他独自带着吉他出去流浪卖唱,那一年对他的影响很大。他接触烂了很多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对他的人生有很多启迪。在途中,他认识了彪哥,就是这么一个普通的劳动任命用自己的一双手支撑了整个家庭,为了表达自己的敬意,他写了首《彪哥》,反应社会底层的心声并且现场演唱。随后他又列举了一系列社会上的残酷现实,开胸验肺,收容所,拖欠工资,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一个个血淋淋的残酷现实都鞭打着我们。工人也是人,不是奴隶,不是机器,他们也应该有人的追求。他花了三年时间对工人做深入调查研究,得出了一个残酷的结论,回不去的家乡呆不下去的城市。工人们精神文化缺失没有方向。他想着要如何改变这个世界,让工人们的文化意识觉醒。于是他在2002年组织工人乐队,去为工人们义务演出。有组织了工人文化艺术节,打工春晚。2008年建立工人博物馆等。劳动人民一直在创造历史,却没有被记入历史。他用自己的身体力行为劳动者发出心声。

龙太阳

作为一个银匠,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创作态度艺术源于生活。从1996-2004,他在温州打工,熟知了做鞋的流水线,每个人可以拿着上万的工资他却放弃了,毅然回到了家乡。家乡的蔽塞应发了他的思考。于是他用在温州打工赚的钱在家乡打造了一个银饰博物馆。他始终坚信发展整个村的整体发展而不是个人的发展。在社会摸爬滚打多年,他始终不忘初心,一直坚持对银饰精致的坚持。他做的银饰一个小小的零件就有几十道工序,放置被人模仿。他做的每一个物件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在农村他感受到城里不曾感受到的事物并由此激发了他的灵感。龙太阳,用自己的手艺,自己的坚持,传承者民间工艺。

李逸帆

她出生于1994年,作为90后,17岁创办了第一家公司,在这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她却做了传统的出国留学行业。她成立晋学堂在当地有极高的声誉,而且他们从来不打广告,来学习的学员都是口口相传,就是因为她一直的理念-追求极致的客户体验。最开始她创办这个公司因为是好玩,但逐渐到后来公司壮大,受到的打击挫折也越来越多,但她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来了。之后她又成立了第二家美容公司凡一,他们的还是追求他们一直以来的理念极致追求面膜的舒适。当谈到她是如何统筹管理这些公司的时候,她说道要多方面交流经营,要与社交媒体紧紧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