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网红博主比一线明星感觉更有“活人感”?公众人物能从互动背后获得何种价值?这些新潮时髦的话题,正是来自澳大利亚的传播学教授Celia Lam研究内容。
近日,Celia Lam教授就任温州肯恩大学人文学院新院长。Lam教授有出色的教学科研与管理经验。作为人文社科研究者,她主要聚焦流行文化,尤其关注“名人产业复合体”及名人互动的商品化现象。她出版多本专著与编著,发表研究成果见于国际顶尖期刊。同时,她是多本学术期刊和出版社的编辑委员会成员,连续四年担任英国艺术与人文研究委员会(AHRC)同行评审。

Celia Lam教授
今天,就让我们与Lam教授来一场对话,听听新任人文学院“掌门人”的她,未来将有哪些多重角色?
推动者:为新的机遇、体验、挑战而来

Q1是什么吸引您来到温州肯恩大学?您对学校的教学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有何认识?
温州肯恩大学正处于充满机遇的发展阶段。去年,学校庆祝建校10周年,在筑牢卓越教育根基的同时,正稳步迈向新一轮的发展目标。我有幸在学校寻求拓展的关键时期加入,参与到其发展与壮大进程中。这也是我选择加入温肯的原因之一。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每到一所新的院校,都会遇到新机遇、新体验和新挑战,这对我来说很有吸引力。
在我看来,温肯有两大核心办学理念,一是打造世界级教育,二是推行通识教育。作为人文学院院长,我对此完全认同。无论学生主修哪个专业、哪个学科,都需要对世界形成更全面的认知。如果一味局限在单一学科范畴,很容易陷入思维定式,而通识教育恰好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视角。这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锻炼应对挑战与分析问题的多元能力,以及帮助他们找准专业领域的核心问题、实现突破与创新,都至关重要。我相信,这也是培养各行业、各领域未来领军人才的最佳方式。
Q2作为人文学院院长,您当下的主要工作方向和规划是什么?
人文学院为学生提供多方面支持,并建立了完备的课程体系。我希望从两方面推动人文学院的发展,一是助力拓展研究领域,二是搭建更多对外合作平台,与本地企业、本地学校、海外国际企业建立合作。我希望能将先前积累的国际化资源带到学院,以“推动者”的角色,帮助学院朝着既定的发展目标稳步前进,迈上新台阶。
Q3跨学科合作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您看来,人文学院将如何进一步拓展跨学科合作?
我认为跨学科合作往往能催生更有深度的视角。推进跨学科合作的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我希望为人文学院的学生开发跨学院、跨学科课程,或组织跨学科课外活动。让学生接触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如何从本学科视角分析问题,进而运用多学科思维,探索新课题与解决方法。
除了为学生搭建平台,还可以开展合作研究项目,搭建跨学科研究平台。在中国,尤其是浙江地区的学术研究环境为此提供了很多机会。我期待能与其他学院同事交流,搭建学院之间的合作网络,更好地探讨地方和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
同行者:伴学子接纳多元、认识自我

Q1入职以来,温肯学子给您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到岗一个月,我已经接触到了很多学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目标明确、好奇心强、乐于探索,很清楚在温肯的求学之旅中想要获得什么,这是最让我欣赏的一点。大学时光在年轻人的成长历程中很短暂,但我认为这是从青春期走向成年、进而找到自己社会角色的关键阶段。能参与他们的成长、为他们提供支持,对我来说是一种荣幸,也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我很开心能陪伴这么多学生走过这段重要的人生旅程。
Q2在大学时期这一接纳多元思想的黄金阶段,温肯学子要如何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
我认为,提升学术能力是一个多维过程。简单来说,既要学会学术写作、文献解读、研究设计、操作实验设备等具体“学术技能”,也要认识相关的学术传统、学术理念,对学科领域有整体理解,这样才能培养出“学术思维”。
课堂学习是根基,在此之上,学生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类资源。接触不同观点、认识不同领域的专家、了解全新的学科,这些都能帮助提升“学术认知”。同学们需要主动抓住机会:去听行业大咖的讲座,或是和其他学科的教授交流,了解他们的研究领域、学术背景以及所属的学术传统。本科时期是拓宽视野、接纳多元思想的黄金阶段,一定要好好把握。
Q3从自身经历出发,您认为学生们最应该抓住哪些关键点,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发展方向?
大概从10岁开始,大人们就会问我:“你长大以后想做什么?”那时的回答天马行空,但这些凭直觉的想法,也让我隐约意识到自己的兴趣所在。随着成长,我对媒体制作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选择了这个专业。最初我的目标很明确:进入影视行业,成为导演、剪辑师、编剧或制片人。但在行业里工作几年后,我意识到这可能不是我想长期从事的工作,于是开始思考自己的其他优势——也就是学术能力。最终我完成了博士学业,这也成为我进入学术界的敲门砖。现在,我在学术领域找到了归属感,也站稳了脚跟。
我想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学生:无论你想去往何方,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兴趣是你遇到困难、计划受阻时的动力源泉;而优势是你实现目标的基础——只有知道自己擅长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所需技能、积累知识、建立人脉,最终抵达目的地。当年大人们问我的那个问题,在我心里埋下了思考未来的种子,不断提醒我“要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正是这种持续的反思,让我最终做出了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所以我想对学生们说:要认清自己,知道什么能激发你的热情、什么能驱动你前进,更要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归根结底,核心就是:一定要了解自己。
科研者:在中国生活多年,流行文化研究又有新思路

Q1作为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近期您重点关注哪些研究方向?
我目前的核心研究方向是流行文化,具体探索“名人互动动态”,也就是公众人物之间的互动模式如何被商品化、如何被运用,以及如何适应不同的文化背景。我一直在研究这些互动动态的形成机制、在不同文化中的应用方式,以及它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承载的不同含义。我最近完成的新书中邀请了亚洲不同国家的学者共同参与,研究各自文化背景下这些互动动态的运作模式以及含义。该书已由布鲁姆斯伯里学术出版社(Bloomsbury Academic Press)发行。
我的另一个研究方向是探讨当前时代下的“名气”,思考如何将当下对“名气”的认知与该领域长期以来的学术传统结合起来。我们研究团队认为,数字传播技术的变革、普通人与“传统名人”获取名气的路径变化,确实改变了人们对“名气”的理解。所以我们希望进一步探索:在当下的传播环境和数字媒体背景下,“名气”以及相关的“声望”“影响力”等概念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Q2在中国工作多年,本土文化为您的研究带来了哪些新思路?
我和合作作者最初研究“名人互动的商品化”时,关注的是好莱坞名人文化,分析他们之间的互动如何被商品化,以及这些互动承载了哪些含义。但最近我把更多精力放在了亚洲名人文化上。比如,我研究了几位主要活跃在哔哩哔哩平台的自媒体创作者,他们在网上塑造的形象既有刻意设计的成分,也有自然呈现的部分,处于模糊的中间地带。但共同点是都会以“核心人物”的身份与他人互动,形成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动态。
我最近还为《Routledge Handbook of Chinese Media 2nd Edition》撰写了案例研究,分析了一位哔哩哔哩博主的线上形象构建,以及是如何巧妙地传递“真实感”。这些自媒体创作者的形象和传统名人形象一样经过设计,带有商业属性,不过他们诠释“真实感”方式非常巧妙。未来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比如创作内容是如何构建的、创作者如何借媒介呈现自己、目标观众如何回应和解读,这也是我近期我主要做的案例研究。
图文 | 来源于受访者
文稿编辑 | 项温蔚
视频 | 尚蕊 鲁添毅 丁奕孜
一审 | 董瑞颖 陈慧
二审 | 王舒
三审 | 吕卓环
责编 | 传播与公共关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