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绵延不绝,古韵芬芳流播。9月15日,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戏曲进校园”活动在温州肯恩大学精彩呈现。这场兼具观赏性与互动性的戏曲演出,引得校内中外师生汇聚一堂,成为传统艺术融入校园文化的生动实践。
当日,乐清越剧团提前抵达温州肯恩大学商学院演出现场,熟悉场地并开展排练。“为使传统戏曲与校园语境实现精准对接,我团提前进行了充分筹备。鉴于师生的生活节奏,剧团将原本时长超过两小时的剧目精心删减至八十分钟,在简化内容的同时完整保留了核心韵味,以便观众能够迅速沉浸于剧情之中。针对校内留学生数量较多这一特点,我们还专门设置了互动环节,引导大家学习戏曲表演中的简单程式动作,以此搭建起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乐清越剧团演员向记者表示。
晚上7点,演出现场已座无虚席,不同身份的观众怀揣着各自的期待前来观演。居住在学校附近的黄女士特意偕同家人、邻居组团前来,她表示“既参观了美丽校园,又能欣赏戏剧,可谓“一举两得”;一名在读研究生感慨,中学时期在家门口错失了乐清越剧团的表演,如今在校园里终于补上了这堂“传统文化必修课”;受奶奶影响而喜爱民族乐器的学生,专程来到现场,在经典剧目中探寻艺术共鸣;河南籍学生准备好设备,计划录制视频与照片,分享给热爱越剧的母亲;宁波籍学子则将此次演出视为了解温州的“文化钥匙”,期望借此熟悉本土传统文化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温州肯恩大学组织学子及美肯大学交换生参与互动,实现与温州戏曲的零距离接触。我校开设的国情、艺术、体育相关课程始终注重实践,而此次演出正是将课堂上的“中国传统”转化为触手可及的身段唱腔,让文化传承跳出书本,变得可感可学。
异域视角下,越剧的东方魅力更显独特。一位首次接触中国戏曲,来自美肯的交换生Ricky直言“震撼”,演员的身段步法藏着万千情绪,眉眼流转间尽是悲欢。他对戏曲化妆尤为赞叹:“女演员借油彩勾勒出男儿模样,尽显妆造艺术的出众。”此前对中国戏曲一无所知的他,此次体验后不仅心生喜爱,更萌生了深入了解的渴望。他与一同看戏的同学均认为,越剧的唱腔、服饰、身段、妆容皆是“文化密码”,藏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与历史记忆。谈及温州戏曲的海外传播,他坚持“守住根”:“翻译可架桥,若改变艺术形式或艺术风格会不妥,传统艺术的魅力正在于其独有的文化基因。”
演出结束,余韵悠长。此次《洗马桥》进校园活动,既是传统戏曲“活态传承”的实践探索,也是跨地域、跨文化的深度对话。当千年越剧遇上青春校园,文化根脉得以延续,艺术火花已在新时代美丽绽放。
来源 | 温州晚报
一审 | 侯倩雅
二审 | 王舒
三审 | 吕卓环
责编 | 传播与公共关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