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研成为本科生的“必修课”,十年“科研日”为温肯学子带来了什么?


科研日1

  “感谢‘学生科研日’让我了解研究并不遥远,它比我们想象的都要近。”近日,温肯启动第十届“学生科研日”活动。开幕式上,心理学系大四毕业生王依灵向大家分享了自己在本科期间参与的7个研究项目,这一段段科研旅程不仅锻炼了她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也成为她申请海外研究型硕士项目的重要支撑。临近毕业她已收获包括伦敦大学学院-耶鲁大学联合培养项目、芝加哥大学、伦敦国王学院等多所世界知名高校的录取通知。

  自2016年启动,十年以来温肯学生科研日累计吸引超 3500 人次参与、展示科研项目逾 2500 项,成为推动学生科研的重要抓手。

科研日2

600多名学生带来400多个科研项目
共鸣“破界·智联·共生长”的力量

  走进葛和凯楼,只见展板林立,讨论声此起彼伏,据了解,今年的“学生科研日”集结了来自600余名学生的400多份科研作品。

科研日3科研日4

  来自不同国家和学科背景的温肯学子们带来了富有洞察力的400多个研究成果,涵盖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心理学、教育学、数学等多个学科,展现了科研实践中的跨界融合与国际合作。此外,成果展示与3分钟口头演讲的展示形式,也为同学们提供了多元开放的科研表达平台。

  人工智能领域,会计专业学生何昕晔、黄昱玮和陈柯琦通过对259名大学生的调研发现:越频繁使用ChatGPT等AI工具的同学,GPA成绩越高。他们的研究《生成式AI工具如何影响学生成绩》提醒大家,AI已经悄然成为不少学生的“学习助手”,但也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而不是成为依赖;公共健康议题中,来自马来西亚的国际学生团队,聚焦于宠物疾病对公共健康的潜在影响。他们对一株具备多重耐药性的细菌进行基因组测序,发现其可能存在跨物种传播的风险;在心理学方向,王诗萌通过对大学生日常状态的观察,带来自己的研究《神经质特质与生活满意度的纵向研究:大学归属感的中介作用》。她发现,情绪容易波动的学生,往往对生活的满意度也更低,但如果他们在校园中能感受到归属感,这种负面影响会明显减弱。研究呼吁高校更多关注学生的心理支持与情感归属,营造让人安心的学习环境……

科研日5科研日6科研日7

  同时,在本届“学生科研日”的温肯大讲堂环节,围绕“破界·智联·共生长”主题,聚焦可信 AI、边缘计算、万物互联等前沿科技议题,来自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大咖为学生分享在 AI 应用和科研实践中的新探索。如何让大型模型适配轻量化设备,提升能效与可扩展性?AI 是否必须可解释,可信算法的标准是什么?未来的工作会如何变化,如何真正学懂 AI?一系列的思想碰撞引发现场学生深入思考。

超3500人次参与、逾2500个科研项目展示
十年科研日为温肯学子带来了什么?

  据介绍,温州肯恩大学于 2016 年创办首届“学生科研日”,致力于构建一个高水平、多维度的科研展示平台。十年来,该活动累计吸引超 3500 人次参与、展示科研项目逾 2500 项,成为温肯推动本研贯通、以生为本的重要抓手。从第一届科研日仅有 72名学生参与,到十年后活动规模扩展近10倍,在温肯,科研已不再是少数人的舞台,也不仅是深造申请的“加分项”,而是每个学生成长的“必修课”。

科研日8科研日9

  “‘学生科研日’为学生提供展示科研成果的平台,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科研日走到第十年,不仅是一场展示成果的盛会,更是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重视科研培养的重要体现。”温肯相关负责人表示,“学生科研日”的持续举办,推动了校园内浓厚的学术氛围,也让“敢于提问、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在更多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科研日10科研日11

  从实验室到社区、从论文到产品,“学生科研日”正成为温肯学子走向更广阔学术舞台的起点与见证。“我一直鼓励学生将科研带入真实场景。”在温肯理工学院教师金正彬博士看来,科研不应止步于课题,更应回应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找问题,在科研中找答案。他介绍,去年春季以来,他带领6名学生开展了市政水体回收利用项目,运用反渗透和电沉积技术对温州市区的地表水进行清洁水回收和重金属提取实验,并将研究成果在第14届亚太膜学会大会上进行展示,并成功申请发明专利。

科研日12科研日13

  不止于此。以“学生科研日”平台为起点,生物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研发的抗菌洗衣液项目,已申请中欧双专利并成功商业化;建筑与设计学院师生联合发起的“泽雅屏纸再生”项目入选浙江省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英语专业学子梅寒冰通过参与两段本科研究项目经历被录取至牛津大学教育学研究设计与方法论专业……近年来,温肯学子的科研成果不断向实践落地延伸。

  记者了解到,在温州肯恩大学,除了以“学生科研日”构筑学生科研的成长路径,还设有“师生拍档科研项目”,覆盖从科研启蒙、项目实践到成果发表的全过程。截至 2024 年 9 月,已有超 500 名学生与 130 位教师结成科研伙伴,立项超过 280 项,总资助金额近 700 万元。在科研成果转化与交流方面,学校已资助超过 500 人次学生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并推动学生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 超 250 篇,科研影响力持续提升。

来源 | 科研办
文字 | 卓扬 项沈萱 苏惠洁
一审 | 侯倩雅
二审 | 王舒
三审 | 吕卓环
责编 | 传播与公共关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