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霄芸:把握人生的不确定性,从“偶然”中实现“必然”

2020-04-08 | 头条发布, 毕业生 | Chenyan Zhou

她有很多头衔:温肯学生大使、学生理事、杰出学生领袖……

她或组织或参与了许多活动:第24届联合国气候大会,温肯校长晚宴,公益电音节、读书分享会……

她说,重要的不是头衔或经历,而是这些经历对她的塑造,让她成为现在的她。

潘霄芸

温州肯恩大学2020届

英语专业(国际应用方向)

我的需求是“不确定性”

都说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是史上最难的一届。受到疫情影响,手握多个国外大学offer的潘霄芸对是否出国继续深造还处于观望状态。但主修英语并且辅修心理学的她,没有停下脚步,化被动为主动,已经在积极寻找与本科专业相关的实习了。

大一时的潘霄芸(前排)

说到为何会辅修心理学,潘霄芸告诉记者,这纯粹是源于一个“偶然”。大三时,她在学校提供的人文选修课程中选择了一门心理课,当时仅仅是觉得这门科目好玩、有趣。人文学院代理院长Raquel Stuart是这门课程的任课老师,她曾寄语院系学生要“开阔眼界,拓展思维”。Raquel引导学生们去探索自己的基本需求是什么,而这原本是一个潘霄芸从未认真思考过的问题。潘霄芸说,在Raquel的课堂上,她对自己有了更深的了解,她知道了“不确定性”是自己的根本需求,她需要多重选项,而非一眼望到头的人生。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从不局限于课堂,此后,在她遇事做决定、分析问题时,都会联系到“不确定性”需求,由此,她一直积极地去尝试未曾尝试的、去经历未曾经历的。

各种“偶然”促成的“必然”

潘霄芸在2018年至2019年,担任校内首个学生系刊ECHO-ENG团队暨学生编辑组成员,成功发布了两期期刊。她说自己此前从未有过经营期刊的经验,ECHO-ENG的诞生也是由各种“偶然”促成的“必然”。

第二期ECHO-ENG发布会结束后合影(左一)

“偶然”源于她所选修的一门翻译课,部分课程作业是翻译《塘河纪事》这本书中的选取章节。同学们所翻译的英文,为理工学院Toby Michelena教授的“温瑞塘河综合整治成效评估” 研究项目提供了的辅助资料。一个章节又一个章节,在平时的作业积累中,她们想为何不把整本书翻译出来呢?这样《塘河纪事》不就有英文版了吗?有想法就有随之而来的付诸行动——潘霄芸和同学们组成了一个9人翻译小组,分工合作,并由人文学院英语系主任Gary Linebarger指导把关。现在小组勤勤恳恳的翻译工作还在进行着,这是一项非常耗时、细致的工作。决定进行翻译出版工作前,小组内的同学还和英语系的其他老师交流了想法。Gina Roach教授表示可以将出版的作品类型范围扩大,这个提议又给了潘霄芸和同学们一个灵感:既然平时作业积累的点滴成果可以出版,那为何不把同学们平时写的英语文章汇集成册呢?就这样,同学们所写的研究报告、诗歌、短篇小说汇集成了英语系系刊ECHO-ENG。

见证并等待改变发生

参与第24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2018年12月,潘霄芸以NGO观察员的身份参与第24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并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加了所在NGO的新闻发布会。她坦言,最初对成为青年代表有向往是因为受到周边的同学、学长学姐们参与国际会议经历的影响。在她看来,参与国际会议是一个很好的拓展视野、领略生活更多的可能性的机会。另外,温肯全英文和小班制的教学环境,锻炼了她的英语口语。“温肯是我一个幸运的选择。”潘霄芸说到。在大会上,她能自信而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从申请成为NGO的观察员到成为青年代表,从就是想出国门去波兰走走看看的初衷,到看到“真的有人在做些什么让改变发生”,并把气候变化大会作为一次了解和交流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她学会了以世界公民的身份去思考、去传递信息。

把握人生的“不确定性”

17年突尼斯志愿者C经历(右一)

潘霄芸在学生工作方面非常突出,同时在学术研究上也不耽误。她于2018年10月,在学术会议及相应期刊(JAHSS)上发表文章。当被问到学生工作繁忙的时候,是如何兼顾学业的问题时,她答道:“这些(学生工作)任务都不是临时给你的,在我选择做学生工作时,已经规划好要怎样长期兼顾学习和工作,我的心里已经做好了准备。” 这个答案同样适用于解答“未来的方向在哪里”这个问题。对潘霄芸来说,她知道要妥善处理未来道路上的改变,明晰这些改变的源头在哪里,准备好随时去改变,去接受挑战。

RECOMMEND

推荐阅读

毕业季丨不是学霸却收到哈佛递来的橄榄枝,这个温肯女生是如何做到的

毕业季丨全额奖学金直博!学霸的大学原来是这样读的

文字 | 陈跃
图片丨受访者提供
制作 | 王智耀
责编 | 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