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飒的身影 | 疫情之下逆行的温肯儿

2020-04-06 | 头条发布, 在校学生, 防疫 | Chenyan Zhou

疫情当下 上下齐心

有人在一线站岗 排查值守

有人在线上后援 温暖护航

不论以哪种方式

他们都是可爱的青年志愿者。

1 金融学大二 张心:这不是一份普通的工作

天刚蒙蒙亮,黑龙江省嫩江市一小区门口已经有一群人在忙忙碌碌着。一辆货车停下,张心和社区工作人员迅速将满车的菜卸下车,“这些是居民订购的菜,他们出不了门,我们待会儿要一一给居民送上门去。”张心告诉记者,他从2月12号开始参加嫩江市抗疫志愿工作,每天早上7点到中午12点是他的值班时间,工作内容包括在小区门口值守,地毯式排查并每日提交疫情情况,给居民打电话统计人数,协助社工给各户人家取送家中必备物资等。

“从做志愿的第一天起,我就知道这不是一份普通的志愿工作。”东北的冬天经常只有零下20多度,下过雪之后,走路都很困难。这样的情况下,张心经常要跟着社工一起挨家挨户排查。“还记得一次突然让我们排查家里有没有独居老人,我清楚地感受到每个工作人员的焦急。一小时内我们走了两个小区300多户家庭。那时候我感觉到在疫情期的志愿者更是一种责任。”在问到工作期间有没有受碰到居民不理解的情况。张心说,碰到居民不理解一笑而过就好了,志愿者是在服务社会,而不是在谋取利益。

对张心而言,工作中最大的安慰来自于居民的支持和理解,“发通行证那天,我们挨家挨户给居民送通行证,有一户人家急匆匆地开门,接过通行证不停和我们道谢。”其实,一个微笑、一句谢谢就是对志愿者最好对回馈。

做志愿期间,最能感受到的就是国家对疫情的重视。时不时就下达地毯式排查的任务。中国在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这一点上是世界上做得最好的国家,没有之一。”结束采访时,张心告诉记者,嫩江市已经解封,当天是他值守的最后一天,期待早日回到校园和同学们相见。

2 金融学大一 韩嘉奕:没人防御时,我就是堡垒

街上灯火渐起,行人步履不停,沿街的店铺逐渐热闹起来,原来清冷安静的城市似乎恢复了一些烟火气。韩嘉奕刚刚结束一天的工作,看着正在“重启”的城市,稍稍松了一口气。

扬州是韩嘉奕的家乡,疫情发生后,她主动申请成为一名志愿者。“没人发声时,我就是声音。没人防御时,我就是堡垒。”嘉奕说当时看到这句话特别触动,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要为家乡做点什么。

“虽然现在疫情有所缓解,但境外输入形势比较严峻,我们还是不能放松。”最近韩嘉奕每天要打四五十个电话,联系境外未归人员了解他们最新的情况。境外有时差,每个国家时差都不同,所以她要先查好时区记录可以通话的时间。早上联系不上就晚上联系,本人联系不上就联系亲属。

“我能感觉到,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还是在基层,每天登记值守排查等等工作琐碎但是非常多,大家都非常辛苦。未来可以将大数据能应用到基层,加强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3 国际商务大三赵关邑:现在换我们来守护你们

同样在疫情期间投入到基层抗疫志愿服务的还有国际商务大三的赵关邑。随着浙江省进入一级响应,赵关邑所在的金华市开始封闭小区,限制人员流动。从最开始的登记,到需要通行证才能出门,昔日里来来往往的人和车水马龙都不见了。

作为社区志愿者,赵关邑每天在小区门口给居民测量体温做登记,同时负责给小区里的外国人做沟通讲解。刚开始,部分居民意识还不到位,有人不戴口罩在外边活动,赵关邑和社工们好说歹说才把人劝回去。这也让她学到了更多与人沟通的技巧。“最严重的那段时间比较辛苦, 小区里24小时一直在轮岗, 我们一边要做好检查登记, 一边还要给居民做思想工作回答他们的疑问。”

虽然志愿工作很辛苦,但她从没有抱怨。“后来会有好心的居民给我们送水果,在群里感谢我们,这个时候感动得要哭了。”

小时候我们会在作文里写,长大以后要为国家做贡献,至于是什么样的贡献好像没有认真思考过。而在这一年,赵关邑明白了——“身为90后,在非典时期我们还是被照顾被保护的对象, 现在我们已经逐步成长为能为国家做贡献, 为人民服务的蓬勃力量。当一个青年在危难关头,能够为国家为人民舍生取义、挺身而出之时,才真的叫做一夜长大。

虽然我们不能站在疫情第一线和医护人员们共同奋斗, 但是我们身为大学生,新青年,身为祖国的年轻一代,有义务担起社会重担,坚定打好这场疫情防控狙击战。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90后的我们应当不惧风雨,勇于担当,做新时代的中国好青年。”


国情中心 钱菲老师

我们鼓励同学们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亲身体验抗击疫情的工作,这对学生来说不单单是一种学习与体验,更重要的是希望同学们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发现身边的真实生活。通过参加抗击疫情的志愿工作,培养自律、自强和自修的精神,做到律行律言,护己护人,修心修身。做一个有责任有使命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新青年。

RECOMMEND

推荐阅读

最强后援团 | 个体的微光终将汇聚成火炬,驱散疫情下的阴霾

文字 | 陈慧
图片丨受访者提供
制作 | 汤涟猗
审核 | 国情中心
责编 | 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