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肯儿带你看世界 | 气候大会现场,看各国秀出什么新行动?

2019-01-10 | 头条发布, 温肯儿带你看世界 | Chenyan Zhou

编者按:

2018年的最后一个月,第二十四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UNFCCC COP24)于波兰城市卡托维茨(Katowice)悄然举办。

说到联合国气候大会,温肯儿们可以说很了不起——连续三年都有代表出席UNFCCC。

除去对大会本身的关注,身处世界各地的全球公民们是如何去实践和解决气候问题的?这次,大三的潘霄芸就带着这个疑问来到了现场。

“Where and Why? ”

“你来自哪里?又为何而来?”

“Do you think Chinese people can access what you see here?”

“中国人能接收到你在这儿看到的东西吗?”

2018年12月初,我有幸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团的一员,来到了第二十四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现场。没想到,我这个从中国而来的青年,在现场遇到了上面提到的两个灵魂拷问。

对于这两个问题,我自问如果是在参会前,我一定回答不出来。因为仅是大会本身,对我来说,只是存在于新闻报道中的高大上的名词,会议的具体内容,会议的意义何在都很模糊。

关于我对气候大会的思考,我想就是从这两个问题开始的。

改善气候,世界在行动

“Dear friend, we are in trouble – we are in great troubles. The windows of action is closing very quickly!(亲爱的朋友们,我们遇到了大麻烦,留给我们行动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波恩气候大会主席,斐济总理Mr. Frank Bainimarama在现场神情严肃地说道。

没错,COP不仅仅是一个政治谈判的国际性场合,也是一个创新思想的交流机会。

开幕式上中国代表提问发言

现场,各缔约国和与会NGO(非政府组织)的展区(Pavilion)展示了各国对于环境保护的最新理念和最新做法。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是绝佳的开阔视野的机会。

1.世界自然基金会展区

创新思维与清洁能源

WWF的一场活动邀请了包括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在内的三位重量级主讲和三位正在运营清洁能源应用和气候改善创新方案的青年企业家。

其中,Eco Wave Power(水波动力)的项目让我记忆深刻。通过在人工港口或海岸安装Wave Energy(波能)转换装置,可以为近海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可再生能源。这就意味着,假设把全世界的波能利用起来,可以创造比现有世界需求电能两倍的能源。

中国就拥有绵长的海岸线呀!未等我提出这个想法,介绍者就说到波能理念已在中国在内的全球7国展开实践,中国每年利用波能发电50MW,占全球波能发电量的38%有余!

原来,改善气候的举措就在身边,只是我们从未去了解。

2.北欧展区

青年,音乐和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一个很严肃的全球性问题,但北欧馆这场活动教会了我怎么用时尚的方式去行动。这场活动由国际促进全球挑战创新方法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Innovative Approaches to Global Challenge)秘书长Dr. Miroslav POLZER主讲。

Miro先生的NGO已经积极参与气候变化事务十余年,他借助网络发起了号召全球年轻人投稿敦促各国联合应对的音乐作品,有Rap、歌曲、小型舞台剧等等。第一届的冠军作品已在联合国纽约总部进行了现场表演,而最新一届征稿也正在进行中。

他所展示的视频作品“We Don’t Have Time”制作非常精良,一幕幕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影响下触目惊心的画面在青年人的歌声中划过,把在场的每个人都联结在了一起。

Miro先生和他的团队说,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启发青年人,让他们认识到改善气候并不局限于政府间刻板严谨的对话,还可以是一种有趣时尚的事情,一件值得我们坚持的事情,毕竟气候问题更深刻地影响这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

3.中国展区

中国力量在行动

为了多了解些其他国家的信息,中国展区怕是我去的最少的地方了。但是每次路过或进入中国展区,都是满满的人群,连同传设备都被借光,真实感受到了世界对于中国的关注。

12月7日下午,我参加了中国展区的许多活动。其中,一份特别的报告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A Study Report On The Awareness of Climate Change Among the Youth(青年人对气候变化认识的研究报告)” 。

这份报告出自北京的一群高中生们和老师们的通力合作。虽然时间有限,没能完整展示那份报告,不过我粗略看过也不禁感叹他们的严谨性(和温肯学子做的调研报告不相上下)。

应对气候变化是世界的责任,是中国的责任,也更加是年轻人的责任!

4.Germanwatch(德国观察)新闻发布会

当头一棒的现实

在COP24的每天不同时段都在举行各类不同主题的新闻发布会。这些发布会可能是非常正式的,比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先生在第二日对将于2019年举行的气候变化峰会做了简报,而更多的发布会是其他关注气候变化问题的团体展示他们过去的成就。

在一场由德国NGO组织Germanwatch主持的新闻发布会中,发行了一份学术研究报告“Global Climate Risk Index 2019: who suffer most from extreme weather events? Weather-related loss events in 2017 and 1998 to 2017(2019年全球气候风险指数:谁最容易遭受极端天气事件?1998年至2017年与天气有关的损失事件)”。

作为一个信息接收者,这份报告带给我的无疑是现实当头一棒的痛击——中国在1998-2017之间每年因气候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数量超过1200人,总体气候风险指数排名第五,这是一个我没有想到的数据。

现场,多米尼克国家代表具体说明了报告背后的现实情况,我只记得一句话: the real situation is more severe than the statistic shows(实际情况比统计数据显示的要严峻得多)。

对于中国,现实恐怕也比数据更难接受!我相信,这对我们任何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警示。

回到最开始的那两个问题

1.Where and Why —— 你来自哪里?又为何而来?

当被人问到这个问题时,我很认真地在思考。我分享了过去温肯学子的经历并表示了渴望亲身经历的想法。同时,我身边有很多对气候变化保持关注的人,比如非常支持我来这里的我的生物教授Toby Michelena,我就曾为他的温瑞塘河水质研究项目翻译过一些文献资料。

我希望可以给他们这些人带回去一些让他们觉得有趣甚有用的信息,同时让更多人对于COP的了解不再是“UN在一个城市举办了一场国际会议”,而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又做了哪些举措”。

与Kimo先生交流后合照

“给中国人一种意识(awareness)”

这句话是Kimo先生给我总结的,他认为年轻人在做的事情是可以改变世界的。然后他又追问我,你觉得现在中国人们的意识有上升吗?

这让我陷入了犹豫。我回忆这几年似乎变蓝的天空,我的家乡政府可以禁止高收入但有潜在高污染的工厂项目,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我说部分是的,你看得见一些气候行动。 但几乎是同时也给了我另一个思考:“大”的政策是不够的,我们身边的“小”事情也应该做出响应。

中国青年代表团的发布会

2.Do you think Chinese people can access what you see here —— 你认为中国人能接收到你在这儿看的东西吗?

又是一个灵魂拷问,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提问者关注的重点是想了解中国的青年一代是否真地关注气候大会。

回答前,我想到了,如果没有前几年温肯同学们捎回的大会见闻,如果没有我恰巧看到的零星报道,我真不知道联合国气候大会每一年何时何地召开,也更不知道每届气候大会有哪些内容和人类与地球息息相关。

对于这个问题,我最后的回答是No,但我补充到,在温肯这所中外合作大学,我们有VPN可以使用,可以获取更广阔的信息源,而且每年都有温肯的同学参会,让愿意关注的同学有机会去接触这些信息。

但我也深知,对于气候变化这类问题的关注在中国普通民众间还很薄弱。

“所以你们青年要回去告诉他们呀,人们应该知道。”提问的Miro先生说。

“是啊。”我回答。

关于举办城市卡托维茨

这次大会的举办地选择波兰的卡托维茨(Katowice),不仅仅是因为它有一个举办了好几届英特尔极限大师赛的豪华Venue,还因为这个小城的特殊历史。

邻近卡托维兹的山脉蕴藏大量矿物资源(特别是煤炭),重工业的兴盛给卡托维兹带来了繁荣,但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岁月里葬送了它的蓝天白云。而后经过了几十年的环境治理才帮漆黑的煤炭城市重新换上了自然的颜色,但直至现在森林植被的恢复保持和产业转型,还在继续。

  
卡托维茨景观

在会场好几个转角处,来自波兰森林里的新鲜苹果每日供应,是在欢迎全世界的与会者,也是在自豪地说明他们在环境和气候改善上的进步。

本次气候大会,卡托维茨的所有公共交通对与会者全部免费,只为将低碳出行的理念用最便利的方式被执行。

会场内的Information Desk也一律不提供纸质会场地图;从机场,火车站,电车站,公交,到餐厅,几万名穿着绿马甲的志愿者热情地提供相应帮助。

我很荣幸自己能参加这个国际会议,拥有了了解气候相关知识的机会,在这里看见了真的有人在做些什么让改变发生,让我们在担心环境保护之余,又衍生出更多希望。

当然,从今往后,

让我们为地球一起做点什么吧。

“We don’t live on earth as if we can leave it one day; we live with the earth!”

图文 | 潘霄芸
文稿编辑 | 王舒
排版 | 周晨艳

了解更多温肯儿眼中的世界

温肯儿带你看世界 | 西行:进埃及记
温肯儿带你看世界 | 联合国会议周上的温肯女孩儿——王逸尘
温肯儿带你看世界 | 当IEEE遇见堪萨斯的暖风
温肯儿带你看世界 | 柴璟:在圣诞老人的故乡做”孩子王”
温肯儿带你看世界 | 洛杉矶:熠熠星光与流浪者并存的“天使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