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朱高正导读分享《近思录》

2018-02-06 | 讲座展览论坛, 头条发布 | Chenyan Zhou

在两千多年的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无数的著作,其中有些甫一面世,即引起激烈争鸣;有些经过历史的检验,成为对整个中国思想史产生重大影响的经典。《近思录》无疑是后者。这部由朱熹和吕祖谦在800多年前合作编撰的理学经典,被国学大师钱穆盛赞:“后人治宋代理学,无不首读《近思录》。”

1月24日上午,由校国情与文化教育中心主办的“如何走进传统文化的殿堂——《近思录》导读”暨国情与文化教育系列讲座上,台湾地区的著名学者、朱熹第26代嫡孙朱高正教授为全校300多名师生和外界人士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

朱教授在分享自己的研读经验

朱高正教授不仅主攻康德哲学,对《易经》也研究颇深。他博览群籍,学贯中西。讲座中,他详细介绍了《近思录》中北宋大儒周敦颐、程颢、程颐思想中体现的“儒释道”本质和内涵,并再次阐述了《近思录》作为七本儒学经典之一,在探究和解读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起到了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是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敲门砖。

同时,朱高正教授还结合《近思录》内容为大家简单介绍了新儒学的纲领,并指出《近思录》把《论》《孟》《老》《庄》以及《坛经》的精华统统吸收在其之中,也为心学大家王阳明编著《传习录》提供了重要的哲学思想。

认真聆听的观众

朱高正教授还分享了《近思录》的研读方法。他认为研读《近思录》过程中切不可急功近利,不可贪多,最好是每天坚持研读三条左右最为合适。重要的是理解并在运用中融会贯通,而不是死记硬背。他以王阳明和朱熹理学心学之争指出这些圣贤们实际上都是殊途同归的,虽然互有批评,然而思想的光辉却是无法被忽略的。因此他强调同学们在读经典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谦虚态度,取长补短,而不是一味的纠缠于各家的少许缺陷。

同学上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讲座最后,朱高正教授耐心地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并鼓励大家阅读《近思录》,在古老哲思的带领下走进传统文化的殿堂。

文字 | 叶小船 钱菲
文稿 | 王舒